雕栏玉砌朱颜改:写在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之将尽处
发布日期:2010-07-12 来源:《光明日报》2006年3月16日第10版  作者:郑永流

邓正来先生洒十七万余言 以权利本位论等四理论模式为例,判定 26 年来之中国法学皆受制于 西方 现代化范式,以“西方法律理想图景”为圭臬,由此引发 中国法学总体性的危机 。更为堪忧的是,人们 对中国法学缺失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集体无意识 。追问至 深层处在于 不思考中国人究竟应当生活在何种社会秩序之中 不思考根据什么去思想中国 。作为出路,人们被“命令”要立马开始思考“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究其根本,是“中国理想图景”,以使中国拥有“ 主体性” 。达致此目的之途径为,须重新认识或定义“中国”, 依凭对中国现实的“问题化”理论处理 建构一种有关中国社会秩序之合法性的“中国自然法”

一卷读罢,似曾相识,百年前民国报人邓实面 对西学东渐 有言:“欧风美雨,驰卷中原,陆沉矣,邱墟矣,亡无日矣。” 当然,邓文没有邓实言辞中的国之将亡的悲怆,却一样忧虑中国法学乃至中国揖美追欧,但令人放心地未像邓实归复“国粹”,而由批判跃上建设,欲开出新境,立意高远,抱负宏大。

缘于报章文体和最有普适意义的双重考虑,本文遂将主题集中于如何认识或定义“中国”,但意不在与邓文争辩此根本问题是否已开放出,尽管我以为邓文说大家都不思的断言有些过了,而莫如说是在邓文正确地再强调之催促下,对此根本问题的些微再思考,在字里行间,间或与邓文所涉 立场相商

在如何认识或定义“中国”,准确地说是当下的“中国”之前,我们应对为什么提出这一问题略作思考,所谓问题的前思便是指此。这不仅因为邓文既把中国看作研究对象,又将中国视为思考中国问题的理论根据,且其所批判的对象都对这一根本问题根本不思,还在于人文社会学界关涉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命题和判断成立与否,均取决于对此根本问题的判断,正可谓“兹事体大”,不得不思。这是其一。

其二,近代以来,中国多为地理的中国,在社会文化上不全具 主体性 ,而部份依附西方 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中, 西方微言,占尽风流。这 为一些极顾中国 主体 身份和自我尊严的中国学者不能释怀,他们力倡重新认识或定义“中国”,实则是要说中国有异于 西方 ,西方话语对中国问题鲜有解释力 。这一 定义中国的动机是否足够的正当,不作探究,要紧之处为,是否能赋与当下的“中国”以大写的统一身份,并进而将之与 西方泾渭区别

在社会文化上定义当下的“中国”的作法有许多,这里从经验上看,选列最有争辩意义的两种,一为描述性的,一为解释性的。依描述性方法,可选若干标准或指标来勾勒,如社会结构,如 GDP 数值,或如 2005 年的新例,世界银行在其 << 国别财富报告 >> 将无形财产看作国家富强的主要 标准,而受教育程度和法治水平决定着 无形财产的多寡 。描述性方法追求客观之真,却因标准或指标的人为设定,且多出自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或 西方 学者之手,普适性大于特殊性,如 北京城乡居民恩格尔指数快速下降至 0.4 以下 但根本原因疑是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的快速上涨, 格尔 指数 低并 不能一定解释成 北京人多么 富足 ,未见能将中国的贫 准确地描述出来。

近十几年来,国内研究机构在改造国际指标基础上,自创若干评价系统 ,却仍多以 现代化程度和进程为主要内容,如不久前 ( 2 7 )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6 》,该报告以社会现代化研究为主题,采用了发达、中等发达、初等发达和欠发达四种分类,将中国归属欠发达国家。 这样以现代化来标识的“中国”,想必也不合反现代化范式的学者的胃口。

解释性方法把什么是“中国”的答案系于解释者的姿态, 立场,利益, 姿态出“中国” 对象主体化 中国之原意无关紧要 。因而, 在一些人笔下,中国其兴也勃 ( 中国第三论 ) ,其亡也忽 ( 中国崩溃论 ) 。即便 中国己“入世”却还未“入市”, 除韩国,新西兰等十余 国外,多数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后果之一是致使中国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付出高昂。连中国是否为发展中国家也成疑问, WTO 中国工作小组只给了中国政府一个中国有特殊地位的含混说法。不仅中国被解释者的姿态决定着,其他 欠发达国家也被别人定义 着,如 “存在腐败”的非洲国家 无法获 减免 所欠 西方国家 债务 ,而 如何界定非洲国家 政府是否“腐败” ,全然听凭 西方国家 的判断。

描述性的不足,解释性的率性,定义中国之困难,恐大出倡导定义者的意料。最困难也是几乎不可能之处是,以中国解释中国,以统一的社会文化“中国”应对 西方,且暂不管西方是否整齐划一 。当下 中国,较之 历史上的 中国,地理意义上,雕阑玉砌应犹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经 百年来欧风美雨的洗礼, 朱颜大改。 当代 国社会极富兼容性,前现代的、现代的、后现代的状态及其衍生出的问题,杂陈并立。以社会 状况 为例, 过去多看城乡东西之间的差别,而据 国家发改委 2 5 发布的《对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现状的总体判断》, 今天 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合理值的上限 0.4 左右,城市居民中最低收入 1/5 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 2.75% ,仅为最高收入 1/5 人口拥有收入的 4.6% 。又 宗教为例,中国大陆有超过 1 亿的人信奉佛教,伊斯兰教,新教,天主教等宗教,而另 12 亿人不信教。再看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 根基始固,四千万同性恋“同志”情深, 等等等等, 国矛盾地存在着

当下中国自身鲜活的多样性,既表明单以 “传统”与“现代”来两分 中国 故不足取, 显然也无法集今日社会于 所谓 统一的中国文化概念之旗下,地理中国并不尽属文化中国,中 西山长水远 万里 遥望,精神虽非处处融贯,但时而可以会通。如果不是故意十分的民族自 恋,认同此理,无需智者之能。刻意事事分离 西,在学术上抑西方话语,扬中式微言,不仅显得不那么至仁至义,而且一些西方话语是挥之不去的,因为它们早己成为人们思辨 中国问题 时的“前理解”,纵是言说所谓“学术自主”,多半也是在西式叙事框架里游刃。

对多样的当代中国仍需作 类型化的不同处理,当然不限于静止的 “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划界,它们虽迟涩抽象,但仍有一定的解释力,人们更要把目光投到“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与西方之间,或别的什么之间,那里 襟三江而带五湖, 是一个向着原创者开放 的动感 地带。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