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宝乾教授专访
发布日期:2015-07-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逆境·顺境·无止境

焦宝乾教授专访 

  法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山东省社科新秀焦宝乾教授  

  山大(威海)新闻网讯 36岁的焦宝乾教授是我校法学院的教授,大家都戏称他为“破教授”。因其显著的教学科研成果,29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2岁破格晋升为教授、35岁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并获评山东省社会科学新秀、中国法学“新秀100”,兼任山东省法律方法研究会秘书长、山东省人文社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法律方法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破教授”几乎成了他学术能力出类拔萃的一种美誉。  

  逆境如风  

  焦宝乾教授出生于1976年。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焦宝乾教授认为,成功除了要靠个人的努力,还要有好的机遇。出身农家的他,当初选择法律专业,纯属偶然。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好静不好动、性格内敛、少言寡语的他放弃了许多同行想要成为大法官和名律师的梦想,一头扎进法理学的学习与研究。  

  在成长的过程中,焦宝乾教授坦言曾遭遇过不少挫折。然而他从来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逆境中依旧默默努力。访谈中,他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要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年,本科毕业考研,他没能如愿考到中国人民大学。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他转到苏州大学读研究生。2000年硕士毕业后,来到威海分校工作,并于2002年考取了山东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那时候他一边努力撰写论文,一边还承担着相当的教学任务,日子忙碌而疲惫。博士刚毕业,接着又去吉林大学师从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之际,吉林大学再三挽留,他婉言谢绝。相对于一些学术因素,他更看重威海分校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他的导师陈金钊教授的学术立场和旨趣也深深地吸引着他,愿意追随其左右。  

  博士后出站后,焦宝乾教授更加专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与试验,他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曾经给本科生讲授法理学、法律方法论、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英语等课程,给研究生开设法理学、专业外语、法学名著选读、法律方法论等课程。他还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将“玛珈山法律方法论坛”的形式引入课堂:每个学生选取一个问题,搜集资料写成论文,在课堂上发言,其他同学做评议人,最后老师总结点评。课堂教学生动而有趣地开展,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调动,在学术批评与被批评中成长,资料搜集、问题意识、文章布局、观点提炼等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焦宝乾教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以德育人,以德服人,其严谨的治学风范、深厚的学养造诣、低调的处世原则,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他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学生兼职和勤工俭学。标志性笑容和平易近人的作风不仅赢得了本专业学生的尊敬,也深受其他专业同学的喜爱,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焦宝”、“ 宝老师”。2011年,他被法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一致推选为“我最喜爱的老师”,并应邀给2011届法学专业本科生讲“最后一课”。 2011年底,被评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第二届优秀研究生导师。  

  作为法学院法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焦宝乾教授先后指导了5届共27名研究生。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他一丝不苟,态度严谨,令广大师生称道。在已毕业的3届研究生中,吕玉赞等多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等级,尹艳丹等多名研究生担任课题小组负责人, 陈云龙、祝婷等多名研究生获得山东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顺境似水  

  谈及个人的发展,焦宝乾教授说:“我是与法学院共同成长的一个典型代表。”虽然法学院建院时间并不算长,然而其特色专业方向——“法律方法论”研究已经在全国声名鹊起。2006年,我校“山东大学法律方法论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最近又获批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不仅是全国唯一的以“法律方法论”命名的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也已发展成为在全国法学界颇有影响的特色研究方向。焦宝乾教授认为,他个人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法学院诸位领导多年来的支持,得益于一直以来跟法律方法论研究团队师生的共同交流和磋磨。  

  作为山东大学法律方法论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焦宝乾教授连续多年参与组织“玛珈山法律方法论坛”。该论坛至今已举办了150多期,不仅是法学院师生学术交流的有效平台,而且还经常邀请一些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该论坛已成为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固定学术沙龙活动,对法律方法论的学术研究与研究生教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我校法学院主编出版的《法律方法》刊物的具体负责人之一和主要编辑,他对《法律方法》的编排、策划、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法律方法》自2002年创刊以来,迄今已经出版12卷,2007、2011年两次入选CSSCI集刊。近年来加入中国知网后,在海内外法学界影响越来越大。根据最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知网”《法律方法》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2009年度《法律方法》CSSCI集刊机构用户已达4409个。这些机构除中国大陆地区、港澳台地区外,还分布在北美、澳洲、西欧、韩国、日本、中东、东南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10个国家和地区。  

  焦宝乾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法律方法论。据他介绍,以往我国法理学侧重于对法本质、价值等“形而上”问题的研究,最终还需要在司法中通过解释后融入到法律规范当中。因而焦宝乾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法律方法论和法律解释学,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法律论证导论》、《法律论证:思维与方法》等2部,合著4部、合作译著1部、参与编写教材5部,在《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法商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或摘要转载,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司法部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  

  人生无止境  

  2010年6月,焦宝乾教授的科研项目“法律修辞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在他的科研之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立项后,焦宝乾教授组织课题组成员做过几次小范围的研讨会。还做了扎实的资料收集工作,对国内外学界关于法律修辞学的成果、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梳理,为理论研究做了翔实的资料储备。同时,在定期举办的“玛珈山法律方法论坛”上,也曾多次围绕法律修辞学问题进行过专题研讨。  

  2011年5月,焦宝乾教授参与发起的第一届全国法律修辞学研讨会在威海分校召开。研讨会分修辞学与法律修辞学、逻辑学与法律修辞学、语言学与法律修辞学和法学与修辞学4个单元,涉及法学、修辞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与3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法律修辞学,在资料收集、专题研究、翻译、会议研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路,有的路很快就可以看到尽头,而有的路却永无止境。焦宝乾教授作为法学界一位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在法律论证、法律修辞学方面的基础性和开拓性研究,奠定了他在法律方法论领域的日益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成为我国颇具代表性的“70后”青年学者。他在法律论证领域的研究受到国内多位著名学者如张文显、徐显明、舒国滢、於兴中等教授的认可和器重。我们相信,在法理学的研究领域中,焦宝乾教授将继续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永无止境。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