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鹏鹏深度访谈
发布日期:2010-01-1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您为什么选择以法律为业?又是怎样对法学学术研究产生兴趣的?

施鹏鹏:选择法律是个美丽的错误。我在高中读书时理工科成绩很好,高考成绩可以轻松上北大、清华。但因生于闽南农村,家人对权力比较崇拜,觉得读法律或许以后可以当个官什么的,又因为当时法学院招理工科学生的只有西政一所,故就糊里糊涂地到了重庆,就读了有“法学黄埔”美誉的西南政法学院(现为西南政法大学)。

当时(1997年)西南政法学院还有许多非常优秀的老师,如张卫平教授、尹田教授、王人博教授、朱福惠教授、陈刚教授等,这些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本人的成长有着极大影响。当然,有直接影响的,或者说直接将我引入刑事诉讼殿堂的是我的导师孙长永教授、陈刚教授、龙宗智教授以及肖云枢教授。

您认为哪位学者或者哪一本著作及论文对您的学术影响最大?影响是什么?

施鹏鹏:影响我的学者及著作很多。但我最为推崇的有两位作者及他们的专著。其一是王名扬教授的行政法三部曲;其二是孙长永教授的《沉默权制度研究》。这些作品直接影响了我在比较刑事诉讼上的学术进路。当下,我正筹划法国刑事诉讼(已基本完成)、德国刑事诉讼、意大利刑事诉讼系列作品的写作,争取可在有生之年最终完成一部中国刑事诉讼的教材。

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您如何看待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

施鹏鹏: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刑事诉讼与比较法。在此一领域,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及学者,如陈光中教授、崔敏教授、徐静村教授、龙宗智教授、孙长永教授等等,他们为新中国刑事诉讼理论及制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为我们构建了学术研究的新起点。

您如何评价自己已有的学术研究?您认为最能代表您研究成果的著作或论文是什么?

施鹏鹏:我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定性为基础研究,即利用自己的语言及学术资源优势为当下中国学界的大陆法刑事诉讼研究添砖盖瓦,希冀有所贡献。当然,因学术能力及资质等缘故,我与时下从事刑事诉讼研究的许多学术前辈及学者差距甚远,可能此生所能达到的高度亦相当有限。不过力图有所贡献是我的学术理想。我至今已经出版的专著有《陪审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科学文库2008年,即将出版的专著有《法国刑事诉讼与证据制度研究》(四卷本)。

您的研究风格是什么?这种研究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施鹏鹏:我专长于比较法,这主要得益于导师孙长永教授的悉心教诲。

问:您现在在研究什么问题?其意义何在?

施鹏鹏:当下,我正研究欧陆代表性国家(法国、德国及意大利)的刑事诉讼及证据法的基本理论及制度。考虑到中国亦是大陆法国家,欧陆刑事诉讼对中国刑事诉讼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您认为中国法学学者的研究在哪些方面最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贡献?

施鹏鹏:我认为,任何规范、原创的研究对于中国法学界都相当必要,也都是学者们的贡献。或者说,研究须多元化,不仅是所研究的课题,亦包括研究方法。

您如何看待学术研究与法治实践的关系?

施鹏鹏: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任何学术研究都应立足于实践,我们甚至应在实践的立场上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故学术研究的起点及终点都立足于法治实践。

您的学术理想是什么?

施鹏鹏:力图对中国法学界有所贡献。

您的人生格言(座右铭)是什么?

施鹏鹏:天道酬勤。

在非学术著作中,您最喜欢读哪一本书?

施鹏鹏: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您认为当前中国的法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对此有何建议?

施鹏鹏:法学教育的问题很多,原因也很复杂,难以一一枚举。不过,规范化且立足细节,这可能是教育决策者及高校教师所应有的态度。

作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您的学术成长历程中,您有没有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学术交流圈?

施鹏鹏:有,西政有一个比较好的传统,就是师生关系相当融洽。我和许多老师及同学都有着非常频繁的学术交流,这经常逼着我去思考及写作。

在学术之外,您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

施鹏鹏:电子竞技、美食、学习外语等等。

您对中国法学创新讲坛和中国法学创新网的发展有何建议?

施鹏鹏:创新讲坛非常有特色,但似乎还未正式启动,非常期待。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