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峥:学为知本,法为行端
发布日期:2020-11-18 来源: 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邵春雷
“学法让我看到了人间的法理、世间的情理、天下的道理,法律把我带向风景,这其中,我最爱诉讼法学与证据法学。”


1.jpg

栗峥接受采访 邵春雷/摄

栗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知名法学教授。在其祖父的影响下,他在法学道路上经过孜孜不倦的追求,获得了诸多荣誉,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与著作。如今,他在被誉为政法人才摇篮的中国政法大学教书育人,并担任科研处的行政领导职务。

为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他多次到北京的司法系统挂职锻炼,参与了大量重大复杂案件的办理,为其挂职单位在处理疑难案件、化解矛盾纠纷、完善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创新策略。

近日,栗峥获评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

与法结缘

每当别人问起栗峥为什么要学法时,他总说是“缘分”。这还要从他的祖父说起。

在栗峥4岁那年,有一天,他的祖父拉着他的手走进书房,他在祖父的书房里看到了满满一面墙的书。

“你知道这些书中最多的一个字是什么字吗?”祖父说,“是‘法’字,这是爷爷一辈子的工作。”

“法”字,是祖父教他的第一个字。

栗峥说,“虽然我当时并不理解这个字,但我记住了它。”

栗峥的祖父是吉林大学的栗劲教授,是中国法律史学会第一届至第四届副会长,也是我国法律史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栗峥上高中的时候,祖父病重,将栗峥的父亲叫到床前,说他只有一件事放心不下,就是他那一屋子的书。那些书陪伴了他一生,舍不得卖,他想了很久,希望这些书能留给栗峥,未来再陪伴栗峥成长。

圆梦

高中毕业后,栗峥考入了山东大学。栗峥说,他和祖父之间的难舍感情令他永生难忘。在祖父去世后,他总能回忆起同祖父相守的儿时岁月,而祖父临终前的嘱托更是让他记忆深刻,于是他进入法学院学习法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栗峥越来越能感觉到这一屋子的藏书对他来说就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他更知道这一寄托的深重含义。

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的几个舍友经常聚在一起看电影,他们都喜欢看法律电影。电影里,法官义正词严、检察官舌战群儒、律师能言善辩,事实扑朔迷离、故事跌宕起伏、正义荡气回肠,所有这些令他们羡慕不已。

栗峥说:“学法让我看到了人间的法理、世间的情理、天下的道理,法律把我带向风景,这其中,我最爱诉讼法学与证据法学。”从山东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栗峥选择到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与证据法学专业继续深造。

术业有专攻

栗峥说,在本科阶段,当老师讲证据法的时候,列举了很多生动的案例,尤其是一些疑难案件,这其中最困难的部分不在于如何适用法律,而在于如何认定事实。比如,在故意杀人案件中,关键的问题很可能不是如何定罪量刑,而是是否具有杀人的事实,这首先是一个事实认定的问题,需要用证据的组合去论证。而事实的认定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论证系统,并遵循科学的证明方法,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冤假错案。

“法律大厦的根基立足于证据与事实。证据与事实中蕴藏着无限丰富的思想与故事,这对我产生了一种很强大的牵引力,我特别希望能致力于证据和事实的法学研究,当时就已树立了这样一种理想。”栗峥说。

在攻读硕士的时候,他首先选择了民事诉讼法,研究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与事实问题。后来,他发现仅仅研究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与事实是不充分的,所以,读博士的时候,他选择了刑事诉讼法方向,当时还有幸拜在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卞建林教授的门下,学习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与事实理论,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整个诉讼法学中的证据与事实理论。

“如何将证据科学有效地组合构成完整的证明以证成事实”,这就是他致力研究的学术主线与方向,一直以来,他执着追求,从未间断。

教书育人

读书十余年,栗峥如祖父所愿,成为一名法学教师。

栗峥说,其实他在博士后期间,就已经开始接触一线教学了。栗峥的课堂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注重以司法实践中实际操作的流程展开讲解,并让学生在模拟的诉讼流程中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证人等法律角色,由此进行对抗辩驳。他自己则充当程序中的“画外音”,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教授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如何理解与适用法律。

栗峥讲课声音洪亮、字正腔圆,表达流畅生动,并且富有幽默感。他的课总是很受欢迎。来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后,栗峥开设的课程更是深受法大学子喜爱。许多学生在教学评估的留言里说:“老师上课时总是两手空空、脱稿踱步于教室,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地牵着大家的思绪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

课余时间,栗峥还抽出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竞赛活动,年复一年,从不厌倦。

课堂上的栗峥备受学生欢迎,课堂外也依然如此。2012年7月14日,应国家图书馆之邀,栗峥作了题为《传媒与司法的偏差》的专场公益学术讲座,广受好评。栗峥还曾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的法治宣讲专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大众普及法律知识、进行法治宣传。

学术之花遍地开

在教学方面,栗峥是出色的,而在科研方面,他也表现出了同样出众的学术能力。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期刊和CSSCI期刊独立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著有《超越事实》等专著及合著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独立获得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

2014年3月,栗峥从全国各高校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十四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其因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异成绩与突出贡献荣膺一等奖,在人文社会科学类排名第一,成为唯一一个人文社科类一等奖的获得者,该奖项具有相当的含金量。

此外,栗峥还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万人计划”,他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

孜孜以求 学以致用

一直以来,栗峥强烈意识到法学理论要充分结合法治实践,所以他特别注重到司法实务部门中去锻炼自身的业务能力。

栗峥担任民进中央社法委委员、民进北京市委社法委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曾先后挂职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等,在挂职期间接触到了相当多的真实鲜活案例。“这些案例对我是一种巨大的滋养,对理论的提升有莫大的帮助。”栗峥说。

接触到鲜活的案例后,栗峥发现很多司法实践问题有待解决,他回到学校后,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若干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归纳,并开始研究探索更具创新性的理论。发端于实践,成型于理论,其系列成果陆续发表于权威期刊上。

他在挂职期间还充分感受到智慧法院建设如火如荼,司法信息化、智能化已蔚为壮观。于是,他结合自身专业,从证据证明与事实认定这一领域着力开拓人工智能和法学相结合的学术探索。

此外,他还在中央电视台担任法律评论嘉宾,在国家图书馆开展公益讲座,在全国政协、民进中央、北京市政协、民进北京市委、海淀区政协等平台上建言献策,推动法治建设。

栗峥说:“学为知本,法为行端。学法便可知行合一。我会终身求知,一生践行,这种精神是祖父留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本文原载于20201117日出版的《民主与法制时报》第04版)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