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重要期刊
《中国法律评论》2021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1-07-07 来源:中国知网

目录

我国地方立法的新时代使命——把握地方立法规律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许安标;

中国法律评论期刊简介

《刑法修正案(十一)》理解与适用

《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生物安全规定的理解与适用——基于疫情防控目的的解读胡云腾;余秋莉;

药品犯罪的修改完善与合理解释——基于《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解读谢望原;

完善金融刑法 强化金融安全——《刑法修正案(十一)》金融犯罪相关规定评述卢建平;

企业权益刑法保护的立法更新和司法适用——基于《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解读韩轶;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主要规定及对刑事立法的发展张义健;

农村土地问题研究

“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理论争议与制度落实程雪阳;

农地诉讼频发的成因分析——以司法实践调研为基础孙晓勇;

土地经营权的权利类型及规范逻辑解析陶密;

“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中“信”的含义之澄清徐国栋;

论失信约束制度的法治约束王锡锌;黄智杰;

社会信用法论纲——基于立法专家建议稿的观察与思考王伟;

声誉如何修复戴昕;

论失信联合惩戒的合法性及其补强——以《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为样本的分析李烁;

传统法律文化符号的现代演绎乔智炜;李红叶;张建伟;

党纪处分与政务处分的衔接协调及运行机制秦前红;周航;

超越审计纠纷:中概股危机何解?冷静;

法律人才与中国“新文治”程金华;

征稿启事


我国地方立法的新时代使命——把握地方立法规律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许安标  

【摘要】:正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是建立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政治活动,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居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这一国情特点反映在立法体制上,就是实行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立法体制。具体来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在此之下,还有不同层次的立法,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立法的重要补充。

《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生物安全规定的理解与适用——基于疫情防控目的的解读

胡云腾  余秋莉  

【摘要】:正《刑法修正案(十一)》着眼于维护生物安全和防控传染病的现实需要,对刑法此前的相关内容作出了较大修改。对其正确理解与适用,在思想理念上,要以"人民安全至上的国家安全观"、"预防功能导向的积极刑法观"与"非刑处理优先的谦抑司法观"为指导;在条文解读上,要坚持目的解释与体系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有机整合涉生物安全违法犯罪的刑事、行政立法资源;在执法司法实践中,

药品犯罪的修改完善与合理解释——基于《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解读

谢望原  

【摘要】:正《刑法修正案(十一)》在药品犯罪方面新增设了"故意提供使用假药罪""故意提供使用劣药罪""违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罪";重点对新增罪名"违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违反药品管理法规""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生产、销售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禁止使用的药品""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生产、进口药品或者明知是上述药品而销售""药品申请注册中提供虚假的证明、数据、资料、

完善金融刑法 强化金融安全——《刑法修正案(十一)》金融犯罪相关规定评述

卢建平  

【摘要】:正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业的发展与创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对金融领域的刑法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骗取贷款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企业权益刑法保护的立法更新和司法适用——基于《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解读

韩轶  

【摘要】:正《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企业权益保护进行了全面、系统化的更新,重塑了我国的企业权益刑法保护体系和涉及企业犯罪制裁思路。在现有企业权益刑法保护二元化模式的基础上,提升了非国有企业权益的保护强度,减少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刑法地位差异,改善了司法实践中非国有企业弱保护的现状。在具体企业法益保护领域,重点强化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在企业商标权益、企业作品权益、

《刑法修正案(十一)》的主要规定及对刑事立法的发展

张义健  

【摘要】:正《刑法修正案(十一)》是1997年修订刑法以来,继刑法修正案(八)、(九)之后作出的又一次较大修改,在很多重要领域对刑法作了大量修改补充。修正案在刑事立法理念、刑事政策把握、刑法功能发挥等方面都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反映和把握新时代要求,对刑事立法作了进一步发展。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理论争议与制度落实

程雪阳  

【摘要】:正2018年年底修正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三十年"原则,然而这一原则究竟应当如何落实,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有很多分歧和争议,而且这种分歧和争议在"承包地三十年不动"规则落实过程中就广泛存在。就"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领域相关争议的解决来说,简单地依照朴素的正义感或公平观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是不妥当的,

农地诉讼频发的成因分析——以司法实践调研为基础

孙晓勇  

【摘要】:正涉农村土地产权诉讼的频繁发生,既有法律、政策上的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还有诉讼多方当事人主体及相关单位的原因。有时是多个原因交织。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原因,这些都需要深入司法实践中去一探根源,从而为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提供方向和基础。近年来,在国家配套政策支持、财政补助、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投入,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涉及农村土地产权的诉讼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年年增加。这种吊诡现象使笔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研究农地诉讼的现状、产生原因及背后的运行规律。

土地经营权的权利类型及规范逻辑解析

陶密  

【摘要】:正民法典物权编在用益物权部分新增了土地经营权,本应直接将其确定为物权,却在诸多权能上呈现典型的债权特征,这与民法典"物债二分"的基本构架存在体系冲突。主要原因是立法者在处理土地经营权的出租、入股或其他方式等流转关系时,并未作物权性流转和债权性流转的实质区分,对土地经营权的租赁关系亦采用了物权法的规范视角,导致流转语境下的"土地经营权"事实上成为包含用益物权、租赁权在内的集合型概念。

“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中“信”的含义之澄清

徐国栋  

【摘要】:从1999年开始,我国在一批经济学家的呼吁下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应制度逐步建立起失信惩戒制度,用来打击违反广义信贷关系中的不端行为,由于缺少法学家的广泛参与,失信惩戒制度中的"信"被误认为是"诚信"。实际上,诚信是保护、表扬好人的制度,失信惩戒是打击坏人的制度,两者属于两个领域。随着失信惩戒制度适用范围的扩张,它越来越成为"黑名单"制度,但内容变了,名称未变,导致《民法典》第1029条把纠正错误的失信记录的人格权确定为信用权,从名实相副的角度看,《民法典》第1029条应属于维护名誉权的规定。

论失信约束制度的法治约束

王锡锌  黄智杰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失信约束制度(或称失信联合惩戒)已成为行政监管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但这一制度也面临治理失灵、功能过载、扩张过度的问题,对个人及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失信约束机制作为治理的技术创新,本身也需受到法治约束,需要在治理价值论指引下纳入法治框架。对失信约束制度应通过界定该制度中不同行政行为的性质,并根据这些行政行为的法律属性,将其纳入相应的法律框架予以规范约束。失信约束制度包含了失信行为信息界定、信用评价、列入"黑名单"、联合惩戒措施等多种类行为。失信行为信息界定是该制度运作的先决条件,需满足客观性、终局性、必要性的要求;失信行政评价具有两种基本类型:"单一型"失信评价着眼于特定失信行为,属于行政确认。"量化型"失信评价着眼于整体失信倾向,属于"数治"逻辑下的新型行政行为;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对相对人造成声誉上的直接制裁和附随的联动惩戒,应属于行政处罚;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则包含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指导等多种行为类型。建构失信约束制度的法治约束框架,需综合运用不同法律控制技术,即通过立法跟进,完善作为该制度依据的法规范体系的形式合法性、体系合法性与实质合法性;通过实施程序的优化,形成竞争性、多主体参与的制衡结构;通过监督和救济机制的完备化,兼顾制度运行行政效果与个体权益保障的平衡。对失信约束制度法治化约束的价值依归,在于提升和保障制度理性。

社会信用法论纲——基于立法专家建议稿的观察与思考

王伟  

【摘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亟须制定一部社会信用法,作为引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和龙头法。社会信用法要应将履约信用和守法信用作为衡量信用的两个基本维度,统合经济信用和公共信用制度,并适当兼顾公权力主体的信用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信用法律规则体系。本文以社会信用法专家建议稿为蓝本,对社会信用法的定位、目标、法治体系、规则创新等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

声誉如何修复

戴昕  

【摘要】:声誉是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个体和组织在公共与私人生活中获得不同对待的重要依据。声誉受损可导致声誉主体承受交易利益损失和尊严感受损失等后果,由此产生有关修复声誉的私人诉求,而法律制度则对此诉求予以多种形式的回应。修复受损的声誉,在理论上可从救济损害后果与处理声誉信息两个角度着眼、入手。在日益数据化、系统化的当代信息环境中,建构、实施包括信用修复在内的制度措施,应在有效理解声誉机制作用原理的基础上,突破被"删除"和"遗忘"锁定的传统思路,在"适得其所"的意义上把握声誉修复的制度效果与价值。

论失信联合惩戒的合法性及其补强

——以《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为样本的分析

李烁  

【摘要】:我国中央层面开展的失信联合惩戒以规定部门间协调义务和联动程序的备忘录为依托。备忘录在应然上系对既有法规范中"联合惩戒"条款的链接,故失信联合惩戒具备当然的合法性。然而,以《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为样本,并将类型化后的惩戒措施置于以法律优位、法律保留原则为中心建构起的合法性分析框架中,可发现失信联合惩戒在"激活"既有法规范中"联合惩戒"条款的同时,因将相对人信用状况作为裁量因素不当嵌入羁束行政、扩大了被链接法规范中"联合惩戒"条款的原意、创设的惩戒措施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和禁止不当联结原则而在合法性上有所不足。合法性不足背后的是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供给的缺失。对此,需在分散立法或修法思路指导下,通过对单行法相关条款之修订,个别化地明确被惩戒对象及其面临的惩戒后果,以为失信联合惩戒的开展提供实体依据。

传统法律文化符号的现代演绎

乔智炜  李红叶  张建伟  

【摘要】:正文化有其内在蕴藉和外在表现,两者有密切关系,文化的精神实质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文化的物质表现也折射了特定的精神实质。举凡与法律和司法有关的建筑、雕塑、绘画、器物、服装服饰等,都是法律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有其隽永的精神内涵。历史演进、时代变迁,传统法律符号并非固守静态,而是应时而变,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党纪处分与政务处分的衔接协调及运行机制

秦前红  周航  

【摘要】:正一、问题的提出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实践中,2018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是一部在国家监察工作中起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的综合性法律,其部分规定较为原则。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以下简称政务处分法)是对《监察法》第11条和第45条有关政务处分规定的具体化。在监察体制进一步完善的当下,制定专门的政务处分法有助于规范政务处分行为,以政务处分代替政纪处分,

超越审计纠纷:中概股危机何解?

冷静  

【摘要】:正一、新一轮中概股危机爆发的背景2020年注定是人类现代史上极其不同寻常的一年,不仅写满了各国人民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下的抗争与成就、苦痛与牺牲,也伴随着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巨幅震荡,深刻影响和制约国际经贸往来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接连出现。这一年里,全球经济发展走势堪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中国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2020年里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年增幅为1.9%),

法律人才与中国“新文治”

程金华  

【摘要】:正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变革可以归纳为"一体两翼"。其中的"一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两翼"包括全面改善党的领导(政党的维度)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国家的维度)。这"一体两翼"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是实现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所确立的"中国之治"的关键因素。问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国家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三项重大治理改革的目标如何能够同时实现——用中国历史的长镜头看,有效推进上述"一体两翼"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在哪里?

责任编辑:赵子琦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