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11期
发布日期:2023-12-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11.png

12.png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数字社会发展与中国政府治理新模式

  摘要:数字时代的中国政府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超出了既有国家治理理论的解释边界,对“行政发包制”“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等理论都构成挑战。通过建构数字社会发展与政府治理变革的分析框架,并用其解读数字金融领域的政府治理现象,可以发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实体空间之上创造了数字空间,产生“数实相融”的新型治理情境,给多层级政府治理带来三个关键性变化,即信息优势的上下分化、属地原则的效能衰减、社会风险的规模放大。这些变化成为驱动当代中国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因素,使得多层级政府出现“上下共治”的治理模式,它既不同于“行政发包”“上下分治”,也不同于“垂直管理”“高度关联”,是一种亟待深入研究的政府治理变革新趋势。

  关键词:数字社会 政府治理 数实相融 上下共治

  作者向静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艾云,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1)。  


  行政不履责司法审查体系链的构建

  摘要:对于行政不履责案件的司法审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着较大争议。行政不履责司法审查体系链的构建对于促进行政法治建设意义重大。在法定职责的判定方面,除了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外,规范性文件、“三定规定”是“法定职责”的判定依据,先行行为、行政允诺、行政协议、权责清单不是判定依据,而会议纪要则只能作为法定职责的补充判断依据。可被诉请履行的行政职责,必须满足职责具体明确、具有实际履行效果等一系列条件。根据表现形式,不履行可以分为明确拒绝履行、怠于履行和未能完整履行三种。对于不同类型的不履行,司法机关应当采取不同的司法审查标准。在司法机关认定行政机关有未履行的法定职责而行政机关的抗辩事由满足形式要件的情况下,司法机关还应对行政机关所提出的抗辩事由进行实质性审查。

  关键词:行政不履责 法定职责 履行 司法审查

  作者王青斌,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北京100088)。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基于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

  摘要:在新技术革命带动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深刻转型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任务内容成为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重要视角,基于此构建衡量中国劳动力市场任务结构、任务密集度和新工作创造的关键指标,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就业极化”、新职业分布不对称和职业技能溢价等新特征;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基于任务内容视角的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拓展了技术进步在传统技能溢价之外的解释力,有助于在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 任务内容

  作者王永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433);董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上海201620)。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金融加速器边际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摘要: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理论不支持货币政策进行结构调控,认为结构问题由价格信号自动调整,无需外部政策干预。中国市场体系还在完善之中,大小企业应对外来冲击的风险分散能力存在差异。基于金融加速器边际效应的非对称视角,构建一个包含异质性企业特征的理论模型,使用宏观与微观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加速器边际效应对大小企业的差异性会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并恶化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风险补贴可以校正这种结构扭曲并提高银行资产负债表质量,从而在调结构的同时,实现促增长和弱化系统性风险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金融加速器边际效应 结构性货币政策 双重目标

  作者战明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李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吴周恒,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广州510006)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旅游中国”:四十年旅游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

  摘要: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旅游发展的历程、特征和趋势的基础上,将“旅游中国”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突破将“旅游”与“社会”视为两个独立并行领域的二元思维,可对中国旅游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嵌交织的复杂图景展开更具整体性、整合性和历史深度的刻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旅游发展“黄金十年”的社会效应已远远溢出其经济产业属性:对内,旅游是体现人民主体性、创建和美家园、塑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旅游即社会生活,进而在中国多区域、多民族、多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下,通过构筑互动交流的旅游“融空间”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通过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旅游外交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在全球互动中推进文明互鉴,增进文化自信。旅游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话世界的重要舞台。

  关键词:中国社会变迁 中国旅游发展 旅游中国 旅游“融空间”

  作者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广州510275);李菲,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成都610064);王学基,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副教授(宁波315211)。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再反思·

  关于《资本论》创作方法的再探析

  摘要:《资本论》的创作方法是研究者们不能绕开或回避的重大问题。《资本论》创作方法的内核,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予以唯物主义改造的辩证法。马克思之所以对辩证法给予了高度重视,与他向纵深不断质询、追问和探索的问题意识和致思路向分不开。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在他对从抽象到具体这一逻辑方法的贯彻上。从抽象到具体不是演绎逻辑,而是辩证逻辑,它构成了《资本论》创作方法的逻辑形式。《资本论》的创作方法既包括研究方法,也包括叙述方法。这两种方法构成一个整体,对于它们的理解,都要落脚到从抽象到具体。另外,《资本论》的创作方法作为一个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涉到如何把握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问题。以从抽象到具体为逻辑形式的辩证法所通达的认知层面,正是我们把握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最该到达的本体界面。在这个本体界面上得到展现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关键词:《资本论》 马克思 辩证法 从抽象到具体 唯物主义

  作者李佃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跨学科与新兴学科研究·

  自然理性内化与心智因果起源的哲学探究

  摘要:行动不仅是简单的行为,没有信念、欲望和意志(信欲志)作为理由,行动不成其为行动,这是当代行动哲学的中心思想。那么,以信欲志为原因来解释行动的根源何在?心智因果状态与脑神经的动力因果状态作为行动的原因,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心智哲学的研究文献对此类问题众说纷纭。以最小自由能原理为核心的能动推理理论,为动物和人类的心智因果解释提供了新资源。行动的物理解释仅为动力因果解释,戴维森和塞尔强调的基于意向性的心智因果解释恰恰是自然目的因果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内在化”的结果。这种内在化遵循自组织系统的最小自由能原理,并经由长期复杂的演化博弈过程演变而来。最小自由能原理为心智意向性解释提供了科学基础的自然规律。通过自然博弈与选择而涌现的能动推理功能,遵循的是一种二阶自然规律(最小自由能原理),它为化解如反常一元论这样的身心问题提供了自然机制。

  关键词:目的因果 动力因果 演化博弈 贝叶斯大脑 能动推理

  作者刘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文明起源、文明互鉴与文化发展·

  新出土早期儒典与屈原辞

  摘要:上博简、郭店简《穷达以时》《兰赋》《(李)〔桐〕颂》《孔子诗论》《五行》等新出土早期儒典,是在屈原生存时空中传播的重要文献。它们跟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辞有有组织的、结构性的关联,可以为屈原关于穷通出处的核心理念、知识支持、伦理持守,为屈原辞香草—君子象喻、男女关系象喻等具有根本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为其言情、言志一体化的自觉创作实践,提供富有发生学意义的说明。诸子时代早期的大多数原创性学说及其经典,起初不可能成为大众化的“公共素材”,因为授受双方必须存在于某个确定的传播链上才能实现传播行为,溢出这些传播链而达成更广泛的社会传播、获得某种公共性必须经过一个较为持久的过程。屈原也只有进入《穷达以时》等早期儒典的传播链,才能够与它们互相成就。

  关键词:新出土儒典 屈原辞 文本间关联 传播链

  作者常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100871)。


  唐代石刻文献的左行书写

  摘要:唐代石刻左行书写呈现以下特点:其一,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民间性,以官府名义刊立的石刻罕见采用这一格式;其二,具有较强的文本选择性,各种类型的题记、诗文题刻和墓志运用这一格式相对较多;其三,受石刻形制的影响,摩崖刻、洞壁题刻、附刻类石刻和墓志较为常见,而其他石刻形制罕见。唐代这一书写格式从宗教逐渐推广到世俗领域,地域上呈现出由北向南传播的轨迹。唐代石刻左行书写的推广运用与皇室、文人官僚有较大关系,正是他们的接受、使用和宦游迁徙的传播,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拓宽了这一书写格式的空间场域和文本使用范围。唐代石刻文献左行书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梵文佛经书写格式的影响,展现了唐代中外文化交融互鉴的丰富图景。

  关键词:唐代 石刻 左行 书写格式 梵文佛经

  作者刘琴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101)。 

 

  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

  摘要:对于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应当按照马克思相关论述从三个维度予以认识:其一是马克思所强调的乡村从属于城市、城市实现对乡村的支配;其二是马克思曾亲历的乡村地区城镇化、乡村人口日益城市化,包括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集中和转移的现象;其三是乡村城市化也蕴含乡村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关系等“类”城市化、城乡平等融合并一体化发展的走向。对西欧“乡村城市化”的认识不能停留于字面,应在领会马克思论述之精髓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工业化时代乡村从属于城市的实质, 切实吸取乡村受到冲击和损害的教训,充分肯定乡村城市化对于推进城市化的意义,积极把握城乡平等融合且一体化发展的走向。

  关键词:工业化 西欧 乡村城市化 城乡关系

  作者刘景华,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天津300387)。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