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1-0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

目录

3.刘一鸣 王艺明 劳动力质量与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研究

25.倪红福 生产网络结构、减税降费与福利效应

54.余静文 彭红枫 李濛西 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81.陈梅 李磊 从人口红利到性别红利:女性就业与企业出口

106.郭凯明 颜色 李双潞 结构转型、生育率选择与人口转变

126.张世伟 刘廷宇 刘达禹 王俏茹 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结构变迁与部门核心通货膨胀分解

151.吕之安 李少育 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资产配置有效性:基于夏普率的分析

174.华玉飞 逯进 杜通 货币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影响:超调理论视角



理论是问题之树盛开的花朵——《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重点选题构想本刊编辑部

(执笔:方军)

摘要:科学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马克思说:“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韧性测度——基于系统性风险的视角

摘要:在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加剧和内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准确识别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韧性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利用117种金融指数测度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使用151种宏观经济指标估计时变脉冲响应,采用风险吸收强度和吸收持续期定量测度宏观经济韧性,通过区制转换模型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宏观经济韧性稳步提升,特别是进出口子系统的韧性提升更加明显;宏观经济韧性在产业、行业、地区、城乡层面存在显著异质性;宏观经济韧性受到经济状况、货币周期、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呈现出区制转换特征。识别经济系统的风险吸收能力、探索提升宏观经济韧性的路径,对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韧性  系统性风险  吸收强度  吸收持续期

作者刘晓星,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南京211189);张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讲师(南京210044);李守伟,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南京211189)。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2013—201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但学界对近10年的中国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存在不同看法。通过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2013年和2018年住户调查数据发现,这一时期导致收入差距缩小与扩大的因素相互抵消,收入差距总体呈高位徘徊的相对稳定状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以及工资收入、养老金收入、自有住房估算租金和转移性收入的变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流动人口收入分布、非农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变化,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关键词:收入差距  集中率  城乡差距  流动人口  高位徘徊

作者罗楚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北京100872);李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310058);岳希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文明起源、文明互鉴与文化发展·

从史墙盘铭文看周人的治国理念

摘要:史墙盘是迄今所见记述西周诸王最为系统的彝器。该器铭文代表了周王朝的正统理念,造句谨严,用辞考究。铭文叙述周文王、武王的功勋业迹,主旨是强调周文王得上帝眷顾,膺受大命,堪当完成大命的重任。铭文还强调治理国家要像武王那样刚毅雷厉,要有危机意识。天降大任于周文王的理念,对于树立周人的文化自信心,作用巨大。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文武之道,肇端于史墙盘铭文出现的时候,反映了当时王朝政治理念的变化。自两汉以降,历代王朝莫不奉文武之道为至高的治国理念,每以文武之道为治国平天下的不二法门。作为古代中国治国理念中的智慧结晶,文武之道是一项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

关键词:史墙盘  周文王  周武王  “文武之道

作者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清华简与西周史研究

摘要:经过学术界十多年的持续努力,清华简目前已出版10辑整理报告。其中所收入文献,绝大多数是失传两千多年的珍本秘籍。清华简中所发现的众多与西周史有关篇目,有助于加深对西周史相关文献的理解与认识,揭示西周史事真相,推动西周文学史、思想文化史和制度史研究。其中的诸多记载,不仅解决了西周史研究中许多争论已久的疑难问题,同时为西周史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崭新机遇。清华简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已经深刻影响了西周史研究的面貌。利用清华简研究西周历史文化,已成为当前深化西周史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清华简  西周史  古典学

作者刘国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北京100084)。

 

出土文献与《山海经》新证

摘要:《山海经》内容广博,与相关出土文献资料比较可知《山海经》有较浓厚的数术色彩、丰富的博物学内容并继承了志怪传统。《山海经》原附有图,可以认为是在地理框架下杂糅着数术、博物、志怪和神话等内容的综合性图书。《山海经》所记熊之穴”“般是始为弓矢”“聂耳等可与出土楚简、楚帛书、秦简中内容相印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将《山海经》中”“婴用”“不眯等字词与出土文献对比,结合用字习惯及图像对照等,可以看出《山海经》中《山经》部分产生时代至迟不晚于战国,产生地域很可能是在楚地,作者应为楚人。利用出土文献可校正《山海经》中”“瞻诸等字词。

关键词:《山海经》  出土文献  古史  新证

作者刘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433)。

 

秦汉简牍所见的律典体系

摘要:睡虎地和胡家草场新近出土的汉简显示,西汉文帝时期的律典呈现结构性的分类、分层,罪名之制诸律连同兴、厩、关市等事律与其他事律被分别统辖在《律》与《旁律》之中。这种律篇组织的特别格局,在吕后时期的《二年律令》和东汉后期的古人堤木牍律目中,也有存在的迹象,而在睡虎地秦律中则无从考见。《律》可能由萧何主持制定,或是九章律的扩展。《旁律》则是其后形成的律篇。对律令的持续校雠、活跃的法庭辩论,以及规范的奏谳程序等措施,使得秦汉律典可以在不断修订中保持内容的相对确定和执行尺度上的全国统一,并把最终解释权掌握在中央立法机构手中。

关键词:秦汉  简牍  律典  法经  九章律

作者陈伟,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教授(武汉430072)。

 

汉简与河西社会交往史新识

摘要:交往在文明史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两汉时期的社会交往表现出划时代的历史进步,行政史、经济史、生活史、思想史进程都因此有所改变。这一情形,推促了历史进步和社会文化水准的提升。出土资料中多有反映当时河西地区社会交往史的信息,从中可知当时的民族交往、城乡交往、军民交往、区域交往以及社会上下不同层次的交往空前活跃。发现、理解并阐释相关资料,有益于深化这一时段历史文化研究的认知,充实我们对于丝绸之路史的理解。

关键词:出土资料  战国  秦汉  交往  河西  丝绸之路

作者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从出土汉简看汉王朝对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经营

摘要:为保障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畅通,汉王朝在丝绸之路全程不同路段采取不同措施。从长安到敦煌的丝路东段,在大致固定的路线上,建立连绵不断的驿站馆舍作为停靠站点;在西域南北两道,设置西域都护并在南面的伊循和北面的车师驻军屯田,保证绿洲各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履行中西交通停靠站点的义务;在葱岭以西,加强同中亚各国的来往,把丝绸之路的西端逐步向西向南推进,为其后将之延伸到地中海沿岸奠定了基础。没有这些停靠站点,没有朝廷对沿途安全和供应的保障,丝绸之路的正常通行是不可能的。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任意行走的的观点值得商榷。丝绸之路从一开始就是中华文明同西方世界(中亚的希腊化世界)直接对接的结果。汉简中关于汉王朝同中亚、西亚以及南亚各国直接通使的材料就是最好证明。那种认为丝路贸易只是一个绿洲到另一个绿洲的短途行为,很少有人从撒马尔罕穿越整个中亚到达长安的说法站不住脚。

关键词:出土汉简  丝绸之路  文明交流  古代中亚  西北史地

作者张德芳,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西安710062)。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法——基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

摘要:由于经济危机深层影响显现、贸易保护主义加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多种力量和因素的共同作用,国际社会面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困境。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负责任大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符合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国际法在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面临国际治理环境的急剧变迁,法治化是倡议长久和顺畅实施的基础前提和重要保障。一带一路法治化一方面应注意国际软法和硬法结合的多元化治理,妥善利用现有双边、区域和多边国际法律机制,另一方面须密切关注国际经贸规则最新发展,创新性提高我国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等规则供给能力。一带一路的国际法保障,既要重视近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具体举措,亦需着眼于制度供给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以此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和目标。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法治化  全球经济治理  国际法保障

作者石静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转换与运用:本事批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古典化”“史学化实践,不仅需要以古为师,更需要对古典方法予以有效的创造性转换。作为古典考据学重要方法之一的本事批评,在现当代文学领域具有引人瞩目的理论空间和应用前景。对古典本事批评的现代转换,要在人物原型、事件原型与情境原型及其改写过程的史料考订上做足功夫,更要对从本事向故事演变过程中发生支配作用的故事策略、叙述机制等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借此叙事学和文化研究的双重眼光,古典本事批评就可能被激活,转换为”“并举、史料与阐释有机融合的新型研究方法,广泛地运用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甚至作家分析之中。虽然这种现代的本事研究也存在对象与方法层面的客观局限,但它对现当代文学文化与叙事价值的深度分析,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传统的调整与重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探索价值。

关键词:本事批评  艺术真实  故事策略  叙述机制  现代转换

作者张均,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510275)。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