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海纵览 >> 《政法论坛》
《政法论坛》2014年第2期
发布日期:2014-05-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论文

1. 梁启超的“政体思维”是怎样被误解的——评王绍光的《政体与政道:中西政治分析的异同》

程燎原

摘要:王绍光认为,早期的梁启超将西方的“政体思维”引进中国,但他最终又转入了“政道思维”。这一论判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之处。从梁启超有关政体问题的一系列论著及其政体思想的演变过程来看,“政体思维”作为其主要的特质,一以贯之地占有着支配地位。即使梁启超在不同语境下认识到政体之外的一些因素,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其“政体思维”一直是一条主导性的思维路线。

关键词:梁启超 政体思维 政道思维 转向 误解

2. 刑事诉讼权利的类型分析——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为视角

万毅

摘要:2013年1月1日生效的新刑事诉讼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标志着中国刑事诉讼法从此步入“人权保障法”的序列。但是,作为抽象意义上立法与司法目标的“人权保障”,要转化为实践层面的现实权利,尚需具体的立法制度与司法技术予以支撑。而在立法制度与司法技术层面确保诉讼参与人各项法定权利实现的前提则是在法理上正确区分、厘清刑事诉讼中各项权利的具体内涵与内容。因此,对刑事诉讼权利类型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权利类型 人权保障 自由 权力 豁免

3. 生态利益衡平:原理、进路与展开

史玉成

摘要:作为环境法应然法益的环境利益可以界分为生态利益和资源利益两大类。生态利益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具有普遍需求和广泛冲突的新型利益,需要法律的全面保护和调整并进而成为环境法的实定法益。在法学的利益谱系中,生态利益是具有“区分性”特点的公共利益。生态利益衡平是环境法律应然功能之一,环境立法应当处理好生态利益与资源利益、经济利益的衡平,生态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衡平。同时,要以生态利益衡平为出发点和基本方法,着力构建生态利益有效供给制度、生态利益合理补偿制度、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等保障制度,实现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统一。

关键词:生态利益 衡平 法律调整

4. 断裂与修正:我国民事审判组织之嬗变

蔡彦敏

摘要:我国民事审判组织适用的现实状况与立法的规定之间呈断裂之势。,独任制适用的高度扩大化,合议制适用中“形合实独”的常态化,以及司法审判的行政化等现象,已致使规范民事司法的诉讼法律长期经受着来自民事司法自身的悖离和挑战,也致使“司法与人民渐行渐远”,危及司法公信。应对民事审判组织立法与司法之间断裂的状况把脉问诊并对症下药,既及时修改完善立法在审判组织上不切实际的规定,亦有效校正民事司法在审判组织适用中悖离法律的行为,以促进民事审判组织之名实相符,提升司法公信力。

关键词:审判组织 民事诉讼 合议制 独任制 审判委员会

5. 笔尖上的真相——解读刑事诉讼法新增笔录类证据

马明亮

摘要:2012年刑事诉讼法新增的笔录类证据,虽然在事实认定、程序争议问题的解决、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面临着重要的理论难题:与书证、人证的界限不明,证据的外延不明,是继书证之后的又一“口袋证据”,这导致适用中的混乱。需要在整体上进行理性检讨。笔录类证据的独立是立法向实践的一种妥协,但由于缺乏相关制度规范作为内在支撑导致妥协可能沦为无原则的让步。通过司法解释完善笔录类证据运用规则乃当务之急,基础问题是明确其独立于书证、人证的标准与意义,厘清其范围。运用规则的重点是证据资格要素与法院调查程序。同时,完善程序性保障机制。这些努力旨在还原笔尖上的真相,防止冤假错案。

关键词:笔录 情况说明 证据资格 证据调查

6. 中国农村政权组织涉黑化倾向及其遏制

陈磊

摘要:中国农村政权组织涉黑化倾向问题普遍且严重。村官涉黑具有通过黑恶途径非法操控选举、利用职务便利攫取非法利益、使用暴力手段形成非法控制、通过利益输送寻求政治庇护等行为特征。黑恶势力侵蚀农村政权组织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严重危害。农村政权组织涉黑化倾向是农村自治与民主实践问题的缩影,国家正式控制力量势弱与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制度供给不足也是诱发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政治层面应改革村民自治的组织资源进行社区重建,在经济层面应削减村委会的经济职能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法律层面应完善村委会选举和村民自治等法律制度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制度供给。

关键词:农村政权组织 涉黑化倾向 民主实践 制度供给

7. 民间金融研究高被引论文分析

胡戎恩

摘要:公开发表的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以及引用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收录的C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民间金融研究的256篇论文为样本,梳理分析30年来民间金融研究高被引论文发表的年份、平台、研究机构与人员、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特征。民间金融研究应当尊重民间金融的多样化发展规律并形成合力,同时应当重视民间金融的法学视角及民间金融事件大样本研究。

关键词:大样本 高被引 金融 法学

评论

8.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

徐昕 黄艳好 汪小棠

摘要:2013年,劳动教养制度终被废除,法院以司法公开和防范冤案等为切入点提升司法公信力,检察机关加大反腐力度。2014年,中国司法改革即将开启新的征程。为了更好地推动实质性司法体制改革,新一轮司法改革亟需顶层设计,尤其需要考虑五对关系,六个保障,五项策略。

关键词:司法改革 司法公信 顶层设计 年度报告

9. 除魅的政治、理性化的政治与宪法政治——对中国宪法学研究的政治哲学思考

黎敏

摘要:中西历史的很多情势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存在一个悖论式的政治惯性,即任何诉诸人民高于宪法、人民可以不受宪法约束的宪法观,都容易成为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政治的温床。中国宪法转型的真正问题是个人基本权利这个最根本的根本法得不到尊重和保障,个人平等对抗国家主权的制度资格在政治实践中被严重削弱。这种只强调国家主权、淡化个人主权的政治统治不是具备真正道德基础的现代政治。没有个人主权,就不会有真正的人民主权。个人主权宪法地位的实现以政治伦理理性化为前提,政治伦理理性化的实质是政治不再覆盖一切价值和伦理领域,逐渐去神圣化,全社会对政治的理解逐渐趋于职业化的理解,这就是“除魅的政治”,是严格区分国家主权和个人主权伦理界限的“理性化的政治”。推动政治伦理理性化的深层动力来自具有自主性的社会的崛起。由此,个人主权和社会自主权的实现是中国宪法学研究应该着力的根本问题所在。真正走向法学的中国宪法学研究,必须在现代政治哲学与教义学两个层面同时达成价值共识。未来完整的中国宪法教义学必须围绕个人主权和社会自主权的现代政治价值基准,展开对现行宪法文本的反思重构和规范实践,宪法才可能在保持安定性的同时,不丢失宪法的“法性”即正义性。

关键词:政治宪法学 相对主义宪法观 政治伦理理性化 个人主权 中国宪法教义学

10. 历史语境论下的宪政情怀及表达——张晋藩先生《中国宪法史》之评析

方潇

摘要:宪政作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经典话题,让无数抱有宪政情怀的学者为之殚精竭虑。作为一名法史大家,张晋藩先生的宪政情怀尤令人感怀。这不仅表现在他早在1954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开始就对中国宪政注入了情怀,更表现在其后一直以来对宪政的关注和思考,尤其是以历史语境论来分析和评价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政变迁历史。张先生对中国宪政的情怀和表达集中体现在其专著《中国宪法史》中。对该著作一评析,可让我们理性把握中国宪政的历史认知,更可展示张先生那种历史语境论下的宪政情怀及表达。

关键词:《中国宪法史》 张晋藩 历史语境论 宪政情怀

11. 女性贞洁与法律的操守——兼论李某某案的中国判断与美国立法经验

王新宇

摘要: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法律对女性的关注从来没有脱离女性贞洁。从历史发展来看,女性贞洁作为女性单方义务存在了几千年,女性自身也在父权制之下经历了性从属化和客体化的演变;在大男子伦理之下,贞洁问题实行的是男女不同、女女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法制臻于文明的今天,法律应该摆脱旧伦理道德的缠裹,担负起现代使命,去除双标准化,保护女性应有的权益。

关键词:女性贞洁 单方义务 女性客体化 法律操守

12. 迈向实质意义的预算法定

陈治

摘要:预算法定是预算民主的产物,其形式意义在于保障支出必须且只能在预算规定范围内进行。然而,在预算法的制度框架之下,形式意义的预算法定面临失灵的困境,预算对支出失去约束效力。实质意义的预算法定放松了对预算执行者具体支配资金的行为约束,拓宽了预算事前授权的范围,与此同时将规制重心转移至预算资金使用的重大变动、预算执行过程以及影响预算执行的外部因素上,使预算效力重新得以实现,并确立了立法者与执行者预算权配置的新的平衡点。我国《预算法》的修订应当以实质意义的预算法定为方向,建构适应其要求的制度体系,扩大预算授权范围,确立预算变更的多元可控机制,规定绩效预算的基本框架,制定宏观总额控制规则。

关键词:预算法定 形式意义 实质意义 预算约束 预算支出 《预算法》修订

13. 违法行为矫治法的制定及其与刑法的协调

王晶;张莉

摘要:作为中国特殊历史产物的劳动教养制度,长久以来在对象范围、审批程序、期限和管理方式等存在比较明显的制度性缺陷,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的同时,意味着我国劳动教养时代的正式终结。但是对于劳动教养的后续讨论并未终止,如何更好的保护人权、健全法治,完善刑罚与治安处罚之间的空白地带,就需要进一步确立“违法行为矫治”的独立法律地位,明确违法行为矫治的基本性质,制定一部违法行为矫治法,进而在整个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中,将违法行为矫治法与刑法和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协调设置,更好的完善我国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关键词:违法行为矫治 刑罚目的 刑法结构

14. 亲属容隐的人性根源

张国钧

摘要:违法犯罪嫌疑人亲属对特定违法犯罪事实有无举证义务?这,单从法律上,似无疑义;但从伦理中,从伦理和法律关系会通中,该义务若履行尤其是被迫履行,势必危及伦理,破坏法律关系,进而危及公序良俗美德,引起一系列难题,埋下系统性危害。为解此难题,避免和防止其危害,亲属容隐2000多年前从中国应运而生——该举证义务经深谋远虑审慎权衡而被豁免,并扩展、深化、提升为对伦理和法律关系间两难的根本性解答和解决,千年一脉、万里友声。亲属容隐之所以发生发育且长久而普适,生命力之一在植根本真、出于人性: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爱亲人、敦亲情、睦伦理,是人性之“素”,演化为常态伦理事实;此伦理事实当伦理和法律关系陷入两难的特殊情境中,则演化和建构起亲属容隐甚至伦理豁免这一类制度,解伦理和法律关系间两难而两全,并兼顾公序良俗美德而多全。历史表明:亲属容隐出于人性,寓长治久安之道。

关键词:亲属容隐 伦理豁免 人性 制度 长治久安

15. 清代生员告呈资格新探

刘盈皎

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作为具有特定身份的士绅,其参与诉讼时的告呈资格被国家法典及地方法规进行了法律限制,这种限制集中体现于抱告制度的执行。但是,法律规定的表达是否与司法现实一致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清代地方司法档案的新发掘为研究这一群体在司法实践中的告呈资格提供了契机,具体的司法案例为重新界定生员的告呈资格提供了佐证。

关键词:生员 告呈资格 抱告制度

16. 公司还是宗祠:比较法背后的故事——读《公司与宗祠制度的概念化》

龙庆兰

摘要:任何人都不能在没有对某种终极胜利的信仰下生活。因此,当神学被埋葬时,其他终极关怀出现——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救世论,另一方面是尼采的来世论。——Rosenstock—Huessy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

关键词:概念化 比较法 宗祠 公司 制度 故事 马克思主义 终极关怀

17. 目光投向失败者——读斯托林《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

王丹丹

摘要:凡研习美国宪法者,莫不研习《联邦党人文集》,因为联邦党人之主张乃美国宪法思想精粹所在。联邦党人中声名最著者,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Hamilton)、约翰·杰伊(JohnJay)与詹姆斯·麦迪逊(JamesMadison)。1787年5月至9月,应邦联国会之邀请,北美各州派出代表讨论《邦联条款》(ArticlesofConfederation)的修改,经过激烈之讨论,会议废弃了原有的《邦联条款》,代之以《合众国宪法》。按会议决议,新宪法由各州代表大会审查批准,若获九个州代表大会之批准,新宪法即可生效。彼时各人对新宪法之态度迥然有异,有积极支持者,有激烈反对者。

关键词:《联邦党人文集》 失败者 美国宪法 代表大会 宪法思想 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 会议决议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