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交汇地区的治安纠纷治理:以粤东潮客方言差异引发的纠纷为例
发布日期:2021-11-25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地处我国东南部的广东省有三大方言体系: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在粤东地区,潮汕方言与客家方言有着两百多公里的接触带,在这片潮客聚居区,客家和潮汕(福建漳州和潮汕一带,讲闽南方言的汉族人)同来自中原,因迁入路线不同,成为二系。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在多年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潮客之间和谐共处、互帮互助。但双方也因语言语音差异、文化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矛盾和纠纷。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潮客方言的差异性有所了解。


  潮客方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是语音差异。潮、客两种方言分属两种不同大方言。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概况》,“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十大方言中,有的分列为若干个次方言,再分为“方言小片”,明确到一个个地点,例如厦门话、漳州话、温州话等。其中,潮汕话属于闽方言分支,与客家方言存在差异。潮客语音差异首先是音调区别,潮汕方言有8个音调,客家话通常有6个音调,且其声母和韵母也存在诸多差异。此外,其方言本字(方言发音依据的汉字)也存在诸多差异,两者发音习惯和发音差别巨大。

  二是方言谐音。个别常用生活词汇易产生谐音误会。谐音误会是指一个族群的常用语音词汇本身是不具有攻击性和杀伤力的,而在相同语音条件下到另一个族群却极易转化成为极具攻击性的词汇。比如,潮汕方言中常用词“岂是”,意思为“是吧?”“是不是”,常用作句尾用词,但是其发音却和客家方言的“掐死”发音近似。除谐音误会外,还有谐音误会。比如客家方言的“婆”本是一种对年长妇女的尊称,而其发音近似潮汕方言中的“pu2”。然而,“pu2”在潮汕方言中中一般用作骂人语。


  调查可以发现,因语言差异而引发的治安纠纷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由语言差异引起的家庭纠纷。受潮客聚居区地理位置分布特点影响,潮客族群之间发生通婚行为是普遍现象。这也使得潮客通婚后构建的家庭中容易因语言差异引发摩擦,且主要发生在婆媳之间而不是夫妻之间。潮客聚居区所在地往往是乡村社会,保留着传统的社会结构,祖孙三代共同居住的家庭单位比较常见。加之,当地男人出外务工者多,妇女大多在家从事家务、育儿和种菜等工作,婆媳单独相处时间比较长,容易因语言差异引发家庭纠纷。

  二是由语言差异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潮客聚居区的中小学校,由于潮客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青春期学生对集体认同的需要,孩子会因语言和地缘表现出对内抱团和对外排斥的倾向,而语音谐音又会进一步加深这种矛盾与分歧。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易冲动,使本就存在隔阂的双方极易因偶然事件和谐音误会发生冲突,进而引发打架、斗殴等校园暴力事件。

  如何化解这种因语言差异而引发的治安纠纷,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做一些创新性工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方言警力配置。基于方言交汇区的治安特点,警务人员的方言掌握程度尤为重要。在向社会招聘警务辅助人员时,应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掌握方言程度合理列入招聘条件。可以选拔招聘一批掌握当地多元化方言的常住居民,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这样一来,在处理双方之间矛盾时,至少可以缩小语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沟通难题。

  二是成立方言警务工作室。为更好处理和解决因语言差异而引发的警情,提高办案效率,可以建立方言警务工作室。警务室由能够熟练掌握两种方言,且警龄较长的民警担任负责人,其他警务人员由当地治安需要进行配置。警务室要将方言交汇区不同族群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以及以往警情处置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整理,以便遇到复杂警情时,快速做出反应。

  三是加强方言交汇区警情预防。结合方言交汇区的治安特点,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提升警情预防效果。首先通过方言警务工作室,分析研究出双方间易产生纠纷的时间、地点、原因等关键要素,联合当地村级组织挑选治安志愿者。治安志愿者的主要任务是将双方易产生纠纷的迹象及时通知负责民警,或合理地对已经正在发生的纠纷苗头进行劝导。同时,通过建章立制,提高治安志愿者的积极性,力争在治安志愿者的帮助下,方言交汇区警情预防情况得到加强,有效减少此类警情处置数量,进一步构建方言交汇区和谐社会。

  (作者:□孙静 詹明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