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卫民:培养推动法治进程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发布日期:2020-01-16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四川大学法学院坚持“扎根西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推动法治进程和建设法治中国所需要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20200116150429.jpg

人物名片:左卫民,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与其他高校相比,其法学院科教科研工作如何?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就此专访了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

 

学术研究与教学发展特色鲜明

记者:贵院科研情况怎样?近年来,主要取得哪些成果?

左卫民:我院具有法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2个“985”工程建设平台和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设有17个科研机构。

目前,我们法学学科学术研究与教学发展鲜明特色。比如,司法改革与诉讼法学方向研究水平在全国领先,刑事诉讼实证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具有全国影响力;宪法人权研究与智库建设具有区域特色;近代法律文献、刑法解释、灾后重建法律问题、自贸区与“一带一路”等研究也很有特点。

近三年,我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专项重大项目2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项目总经费达3418万元。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余篇,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30余本。目前,我院专任教师74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5人,副高级职称26人,42人具有博士学位。

记者:贵校法学教育历史悠久,都有哪些知名校友?

左卫民:四川大学法律系可以追溯到1906年四川总督锡良在原“课吏馆”(又名仕学馆)基础上创办的四川法政学堂。1933年,在新组建的国立四川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法学院包括法律系、政治系和经济系。此时,四川大学法律系拥有一大批曾留学日本、欧美归来的学者,如刑法学教授谢盛堂、民商法学教授袭千昌、宪法行政法学教授胡恭先等,并在原有法律课程基础上增设了亲属法、海商法、继承法、公司法、票据法、强制执行法、破产法、土地法等新课程,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法学论著。

100多年发展历程中,四川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知名校友有: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王怀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法律系主任的王叔文;清华大学教授周光权等。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记者:在法治人才培养方面,贵院主要有哪些举措?

左卫民:我院立足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坚持“扎根西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学理念,专门致力于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良好职业伦理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推动法治进程和建设法治中国所需要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教师接待日”“学生成长促进室”“法学茶座”、各类学术型社团、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等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平台。建立本科班主任全覆盖制度,引导学生,实现法律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升。依托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设立涉外法律实验班,探索分类培养模式,构建学生“法学+其他学科”复合知识结构。

第二,转变教学理念,紧抓师德师风建设。每年对全体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业务考核,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培训,鼓励其参加教学竞赛,使教师从“知识传播者”角色向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引导者”转变。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学院督查、教师自律、学生监督、制度保障等途径,多层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第三,落实学校“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育人理念,紧抓“45分钟课堂”,采取“探究式-小班化”课程教学,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开设了一批面向未来探索式法学课程,包括计算法学与法律大数据分析、大学文科数学、电子数据取证等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组织学生到实务部门专业实习,拓展“法律诊所”课程规模。

第五,推进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育人,建设“专任教师+实务专家”师资队伍,派教师挂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开展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教育等实践教学。建设刑侦实验室、法律大数据实验室、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实验室,支持本科生创新实践。

记者:贵院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有哪些做法?

左卫民:我院实行25人编班制度,推行“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建立实践教学长效机制。根据专业特色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对法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计实践类课程,在理论课中加入实务课和案例教学内容。

其次,加快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实践育人新途径。与立法机关、法院、检察院、司法局、自贸局、工商局、监狱、律师事务所、仲裁委、公证处等机构进行长期深度合作。

此外,开展以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大学生辩论赛等竞赛和法律援助公益项目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活动。

 

科教融合 建设一流专业

   记者:近年来,贵院在服务国家法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左卫民:2018年,四川省委政法委与四川大学签约共建我校法学院,拟共同打造法治宣传阵地、法学教育培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法治四川”高端智库,建设四川省法律文献信息中心,为法治四川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在全国开创先河。20196月,四川省委政法委、四川大学联合成立“一带一路”法律研究培训基地,并举办第一期专题培训班,帮助企业树立合规与防风险意识。

记者:贵院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左卫民:我院先后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及日本、俄罗斯的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每年有外国专家来我院讲学、访问,我们也曾先后派教师到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进行考察、访问、讲学、留学。

记者:您认为贵院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优势?哪些还需改进?

左卫民:在多年探索、实践中,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第一,科教融合建设一流专业。组建与数学、计算机、基础医学与法医学等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团队,设置“法学-法医学”“法律大数据研究”等培养方向,开设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课程,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第二,依托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成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服务西部法治建设的人才、精通国际规则并具有全球视野的涉外法律人才。第三,创新课堂教学,突出法学实践能力培养,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推进“小班化-探究式”课堂教学,突出过程考核,设立“涉外法律实验班”,开设智慧审判技术装备等深度交叉课程。成立实践教学中心,建立覆盖法律行业各领域的实践教学基地50家,开设法律诊所及法律实务系列课程,建设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援助中心等实验室及创新创业基地。

但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中,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与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和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高校的法学院相比,还存在差距。原因是学校地处西部,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在目前突出科研评价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投入与效果不够突出。未来,我们将坚持“内培”“外引”,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省校共建,完善协同育人和法学实践教学机制。


责任编辑:薛应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