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理论知识体系暨纪念孙国华诞辰100周年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国际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众多法学界权威专家、学者、孙国华教授亲属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孙国华教授的卓越贡献,深入探讨中国自主法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作开幕致辞。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特罗幸斯基·鲍威尔·弗拉基米罗维奇出席开幕式并捐赠中苏/中俄法学交流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斌致谢辞。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冯玉军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致以诚挚欢迎与感谢,向孙国华教授致以崇高敬意。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嘱托意义重大,孙国华教授作为法学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为中国法学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孙教授百年诞辰之际举办此次研讨会意义非凡。
随后,在中苏/中俄法学交流文献捐赠仪式上,远道而来的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特罗幸斯基·鲍威尔·弗拉基米罗维奇博士带来了珍贵资料。鲍威尔博士深情回忆了孙国华教授与俄罗斯法学界的深厚情谊,并强调了加强两国法学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斌教授在致谢词中表示,鲍威尔博士捐赠图书、信函、照片、视频无疑是对孙国华教授学术专藏的重要的补充。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文艺主持。教育部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重大专项总召集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文显莅临会议并作主旨发言,他怀着崇敬与感恩之情,回忆了与孙国华教授的渊源。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是建构科学化、现代化中国法学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进程中,党领导人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三次伟大历史性飞跃,孙国华等先生在不同时期的探索,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并非推倒重来,而是辩证扬弃、推陈出新,以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念为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利明表达了对孙国华教授的深切怀念。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法学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孙国华教授的奠基性作用。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正是对孙国华教授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他强调,纪念孙国华教授,就是要传承他的品格精神与学术思想,推动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中国法治事业添砖加瓦。孙国华教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法学人前行,也永远活在大家的心中,成为法学界不断奋进的精神旗帜。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公丕祥表示,作为孙国华教授的学生,其师道风范令人感佩。他指出,新时代中国法理学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像孙国华教授那样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法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同时,他从思想资源、文化主体性问题、概念与原理系统和时代主轴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对于构建中国自主法理学知识体系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景文表示,作为孙国华教授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对恩师充满感激之情。谈及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他从法学教材体系出发,探讨了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三个维度,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重视学科划分的历史局限,促进不同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
最高人民检察院二级大检察官陈国庆表示,跟随孙国华教授学习的经历让他受益终身。他指出,构建中国司法制度自主知识体系意义重大。这一体系的理论和知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法学界和实务界应加强合作,对实践中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提炼和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法律文明史研究院院长何勤华表示,孙国华教授的法理学思想是中国自主法理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来源。谈及孙国华教授法理学思想的传承,他表示,孙国华教授提出的权利论、法治论等成体系的观点学说,是法学界的宝贵财富。在当前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传承和发扬孙教授等老一辈法学家的思想至关重要。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环节,众多专家、学者和孙国华教授亲属结合自身研究与经历,表达对孙国华教授的追思,并为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理论知识体系建言献策。大家从不同角度回忆了孙国华教授的高尚品德、严谨治学态度和对法学事业的无私奉献,这些回忆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法学人。
最后,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黄建武对本次研讨会做闭幕总结。他指出,会议通过纪念孙国华教授,回望了中国法学学术史,总结了历史经验。孙国华教授在学术争鸣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其“理与力的结合”理论体现了“两个结合”的理念,对中国法学发展意义重大。他强调,法学人应学习孙国华教授的情怀、信仰和创新精神,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真理、勇于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理论知识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