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青年比较法论坛:“法的趋同与趋异”
发布日期:2023-12-12 来源:法学学术前沿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第九届青年比较法论坛

12月3日,第九届青年比较法论坛:“法的趋同与趋异”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文华苑7栋30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法治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澳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甘肃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商务印书馆、法律出版社、四川大学《南亚研究季刊》、福建坚韧律师事务所等各领域共计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640.jpg

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李潇潇讲师主持。

640 (1).jpg

会议伊始,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米健对论坛召开致以热烈祝贺,他全面回顾了当代中国比较法研究四十年的历史,指出了历史机遇的重要性,勉励后辈学人积极作为,对比较法青年论坛提出殷切希望。

640 (2).jpg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珠海校区法治发展中心主任袁治杰教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致欢迎辞,对研讨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祝贺,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北师大法学院发展历程与建设情况,同时以自身经历引发了对比较法研究的思考。640 (3).jpg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进行了会议主旨说明,从论坛历史到本届论坛缘起,从论坛主题到论文选取情况,都进行了详细介绍。

640 (4).jpg

开幕式后,进入主题单元与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法异同之方法论探究”“法之不同样态展现”“法异同之具体形象”与“民族复兴语境下的比较法研究”四个主题单元,“比较法的方法论”与“比较法的具体样态”两个自由讨论单元展开了深入全面的研讨交流。

第一单元

法异同之方法论探究

第一单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泮伟江、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志昊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法异同之方法论”展开了深入研讨。

QQ图片20231212125643.png

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樊一江以“建构‘看不见的城市’:比较法研究的解释性重构”为题,分析了传统比较法范式的弊端,指出了比较法研究的范式转型困境——面临相对主义陷阱与比较法的怀疑论,继而提出困境的成因所在及解释性重构方法。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刘振宇对此进行了评议,他评价该研究理论性较强,同时也提出了研究的主体性、基础预设讨论、法律文化比较、认识论差异等还值得商榷的议题。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刘岩以“现代风险社会中的法律多元主义”为题,他不仅详细分析了传统法律多元主义的问题、理论与挑战,而且指出了现代法律多元主义的概念、功能与风险,从而得出结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多元化的“法律”只能作为法律系统的环境,迫使其做出是否将多元的“法律”识别为“法律系统的法律”的决定。福建坚韧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杨静哲针对该分享,指出该研究的理论资源还待仔细挖掘,或有些许错误,还存在其他的法律多元主义需要讨论。

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静以“法律鉴进:法律移植范式的创新”为题,通过分析西班牙移植德国法制定首部社保法的经验素材后发现,其法律移植的创造性转化是政法精英在充分调研外部因素的基础上重点考量了政治团结因素的结果。进而她提出了在法律多元主义时代应采取法律鉴进新范式,并总结了法律鉴进的特点。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瞿见对此进行评议,他指出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宏大与微观的关系处理得较好,但也有诸多地方可以存在争议,包括:新概念的解释、旧有范式的问题分析、范式输出的其他因素、新范式的理论位置等。

QQ图片20231212125704.png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伊卫风以“文明互鉴视角下的比较法”为题,从梅因的比较研究出发,将比较法学的历程划分为法律发展、法律改革和法律创新三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与问题,最后指出中国比较法研究的创新之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李宏基则在评议环节,指出文章理论性强、切合时代,但仍存在对梅因材料使用的细致性与全面性问题,个别措辞上还需考证商榷。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谢思思以“法律的‘动态比较’优势——一种法律人类学考察”为题,对法律的动态比较进行概念辨析,深入剖析了《原始人的法》一书,提出迈向人类学比较法研究的动态比较的概念与方法。四川大学《南亚研究季刊》编辑陈西西高度赞扬了该研究,提出跨学科来反思的益处,同时她也指出了论文写作的些许不足。

自由讨论一

比较法的方法论

自由讨论一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泮伟江、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志昊主持。

QQ图片20231212125721.png

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方砚以婚姻法为引,畅谈比较法研究的益处与发展方向;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澳门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敏振海则提出比较法的目的是学习、沟通甚至是输出,并用伊斯兰法进行举例分享还原比较的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政学院讲师尹疏雨则结合大湾区法治实践,提出应当思考比较法的功能与意义维度,与实践相结合,回应时代所需;甘肃政法大学环境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宗婷则分享了比较法研究的两个心得,一是比较法研究应当考虑有效性,二是倡导多元的比较法方法;广州大学法学院籍梓豪则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指出高校比较法课程的选课情况堪忧,指出比较法课程不够实用,希冀提高课程实用度;在补充发言环节中,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鲁楠则回应了其他学者的问题,指出比较法选课情况不佳不仅与学生心态的变化有关,更源于中学世界史教学模式的改变,同时他还分享了其近年来研究非西方法律的感受。

第二单元

法之不同样态展现

第二单元由法律出版社编辑柯恒、西北大学法学院讲师高杨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就法的不同样态的展现方式和不足等主题展开了丰富讨论。

QQ图片20231212125739.png

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栋以“《大宪章》渊源:罗马法还是蛮族习惯法”为题,指出《大宪章》受教会法影响的章节较为明显,只有少量章节能明确推知源自罗马法,《大宪章》宣示、继受和发展了初步形成的普通法。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凯总结道,此文通过非常扎实的史料梳理,阐明了整个大宪章在制定之前的共同法律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陶南颖以“中国涉外法治研究主体性建构的悖论及其超越”为题,指出由于西方的温和渗透,中国涉外法治研究主体性建构存在“既自我认同又自我否定”的困境,发展和固化为中国的自我东方化,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资源格局来超越此悖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讲师蒋龑肯定了此文将涉外法治和主体性建构相结合的创新之处,并用生动的例子阐释了自己的理解。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本科生彭天翼同学以“论中国传统权利观念对社会变革的塑造”为题,谈论了传统中国民众的权利观和传统中国社会革命的方式,指出作为工具的权利是引发社会革命的必由之路。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黄涛评价其具有年轻人的锐气,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第三单元

法异同之具体形象

第三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强、商务印书馆编辑王朝睿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就法异同的具体形象等主题展开了关于判例法制度、隐私观念和比例原则的丰富讨论。

QQ图片20231212125755.png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雷槟硕以“道路通向判例法制度?”为题,从判例法制度的形成历史和生成条件出发,指出案例指导制度无法转型判例法制度,提出了案例指导制度可以转向“判例制度”的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泮伟江认为此文基于宏大的视野深入思考了判例法制度,但同时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谬误,并对其研究规范详细展开了讨论。

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卢震豪以“从阴私到隐私:近现代中国的隐私观念流变”为题,从批官与批民的不同场景和公德与私德的观念出发,谈论了观念对场景的解释,并对于阴私观念如何流变为隐私观念作出了解释。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梁芷澄认为此文成功回答了所要解决的问题,并补充了社会心理原因对于个人主义、隐私观念兴起的促进作用。

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涵以“‘阶层分析’的祛魅与‘不合理性’的调适——比例原则究竟在说什么?”为题,从比例原则的研究热度谈起,进而解构“四阶层”逻辑,重释了比例原则的理论价值,提出认真对待疑难案件中比例原则的适用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肖彤肯定了此文的批判精神,并对文章的各部分逐一展开详细评议。

自由讨论二

比较法的具体样态


自由讨论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强、西北大学法学院讲师高杨主持。

QQ图片20231212125809.png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星译谈论了“是否存在部门法下的比较法”;深圳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黄忠军就“刑法研究的具体形态”展开讨论;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韩成芳回应了法律移植的创新、比较法式微、比例原则的适用等问题;暨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健滨谈论了“公序良俗原则规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法治发展研究中心讲师武谦就“法律移植的目的”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法治发展研究中心讲师顾晨昊探讨了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移植和改造。

第四单元

“民族复兴语境下的比较法研究”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袁治杰、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鲁楠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就民族复兴语境下的比较法研究开展引谈,全体参会人员评述。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黄涛强调了全面的中西古今比较的重要性;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刘振宇提出了现代性优于地缘性的观点;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陶南颖认为应从更加全球的视角探讨民族复兴下的比较法研究;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吴训祥用一张图展示了我国民法典多元继受的脉络,并列举生动的例子加以解释;暨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王星从澳门的法学教育实践出发,探讨了其困境与未来走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法治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牛子晗分享了自己在新加坡的项目经历,指出比较法的功能与意义之维,并回应了其他学者提出的观点;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鲁楠则指出了自己的关注,包括中华法系的新近研究、中国模式的输出以及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立法等问题,并表达了自己的希冀与担忧。

QQ图片20231212125824.png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主持,马剑银老师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指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共同的话题“法的趋同与趋异”各抒己见,让人获益匪浅。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柯岚、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于明进行会议学术总结,对与会的发言人、评议人的精彩发言一一进行了点评,并表达了对于青年学者的鼓励,以及对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感谢。

最后,马剑银老师宣布,第九届全国青年比较法论坛顺利闭幕。


QQ图片20231212125840.png
640 (5).jpg








责任编辑:刘流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