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2023)会议综述
发布日期:2023-11-27 来源:政治与法律编辑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共商共建法学期刊发展工作,2023年11月1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政治与法律》编辑部主办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2023)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小礼堂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与法学期刊发展暨《政治与法律》编委会会议”。来自中国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现代法学》《法商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清华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法学评论》《当代法学》《法学论坛》《东方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期刊代表,以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政治与法律》编委会委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参与论坛,为共同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与法学期刊的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开幕式

主持人

陈庆安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政治与法律》副主编

image.png

陈庆安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介绍了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并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与欢迎。

论坛致辞

姚建龙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政治与法律》主编

image.png

姚建龙所长指出,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法学期刊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和宣传中发挥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姚建龙所长对法学期刊界给予《政治与法律》创刊41年来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政治与法律》一直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与时俱进,关注法治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入新时代,《政治与法律》也是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力量与平台,为国家和上海的法治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认为法学期刊应当成为宣传、研究与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阵地;应当成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平台;应当成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

张文显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

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

《法制与社会发展》主编、教授 

image.png

张文显教授高度赞扬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学的恢复重建、繁荣发展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他表示,上海社科院法学所主办的《政治与法律》是我国老牌的法律类核心期刊,具有鲜明的办刊方向和特色,在法学界、理论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张文显教授对本次主题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学理化、体系化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第二,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深刻认识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第三,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们每一本中国法学期刊的重要责任和担当,法学期刊应当在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重大议题的知识创新和学科革命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原理性的研究和贯穿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研究,刊发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第四,要充分发挥重点法学期刊对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支撑作用、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

第二单元

法学期刊如何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

提升选题策划能力

主持人

施伟东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

专职副会长

《东方法学》主编

image.png

本次论坛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法学期刊如何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提升选题策划力”,本单元有一共有7位发言嘉宾和3位评述嘉宾。

主旨演讲

黄文艺

《中国法学》总编辑、教授

image.png

黄文艺教授认为法学期刊是现代法学知识生产和创新的重要平台,直接反映了国家的法学竞争力和法治软实力,国家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对包括法学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黄文艺教授将新时代中国法学期刊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以下五方面。专业化,包括期刊内容的专业化、期刊队伍的专业化和期刊运营的专业化。品牌化是期刊市场流行的竞争策略,是法学期刊建设的主基调。集群化作为国际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趋势,体现为:(1)众多期刊以契约形式自愿组合为或紧密或松散合作的期刊群;(2)以打造法学期刊航母群为宗旨,推动英文法学期刊的集团化发展;(3)以提高法学期刊行业影响力为目标,推动中文法学期刊的协同化发展。数字化是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应有之义,包括从稿件的采编到出版、传播,再到监测评价的全过程的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国际化是中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陈甦

《法学研究》主编、研究员

image.png

陈甦研究员分享了对主题的四个体会。第一,提高选题策划能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事业为目标指向,以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基本内容,以中国法学知识体系形成机制为学术使命。第二,选题策划的限度。法学期刊有一个重要的学术使命,就是要反映学术的现状和趋向,反映我们当代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知识创造。第三,选题策划的总类,包括任务性的选题策划、引导性选题的策划、竞争性选题的策划,以及责任性选题策略。第四,选题策划的原则:首先,要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既要坚持政治引领,也要立足学术本质;其次,坚持引导性和发现性平衡;再次,坚持竞争性和责任性相结合,既要参与期刊的学术竞争,也要坚持期刊本身的学术责任;最后,公开性与科学性相搭配。

王锡锌

《中外法学》主编、教授

image.png

王锡锌教授分享了关于期刊选题的相关建议。第一,关于如何选题,他认为期刊总体上来说是对学术界单个学者所关心、所研究的一些成果的呈现平台。因此,应当做好选题策划,也要考虑到相应的限度。比如,除了热点的话题,还有比如数字法学、数字政府、区块链、元宇宙这些重要选题,因此应在有限的平台资源内合理分配选题。第二,关于如何策划,王教授认为举办论坛的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带动大家去交流,还有可能让很多青年学者参与这个过程中来,形成辐射效应。第三,关于如何组织,王教授高度赞扬了黄文艺老师的期刊集群化理念,他提议通过集群化,通过选题研讨等来推动集群化的研究,将资源优化配置。

李建华

《当代法学》主编、教授

image.png

李建华教授认为,学术期刊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设置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栏,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向顶级法学家约稿;第二,谨慎正确对待和处理敏感性法学选题,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政治方向,并审慎科学地对待和处理敏感性选题;第三,推进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文件精神的法学解读,学习贯彻中央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及时跟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方针的法学阐释,积极引领法学理论的创新发展;第四,努力推动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性研究,重视对各部门法、两个结合和双创法学命题的研究;第五,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和发展成果的研究。

马长山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教授

image.png

马长山教授表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支持下,把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法治中国等国家战略提炼、凝聚成一个特色的栏目。为此,做了以下工作:第一,强化期刊联动,积极寻找优质稿源以支持特色栏目;第二,强化命题提炼,积极调研、建立合作基地,促使期刊和实践相结合;第三,强化自主话语,力图为数字法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吴岩

《法学论坛》副主编、教授

image.png

吴岩教授谈了几点认识:第一,提升法学期刊议题设计选题策划能力,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第二,应着眼党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议题设计和选题策划。第三,应着眼新时代法律研究的重大问题,进行议题设计和选题策划,为此,要加强党规研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四,应着眼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法学研究方法和法学教育发展,加强议题设计和选题策划,即加强纪检监察学、党内法规学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涉外法学协调发展,推进法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第五,提升法学期刊的议题设计、选题策划能力,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

徐鹤喃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主编、教授

image.png

徐鹤喃教授谈到,办刊中主要通过强调三个方面的自觉,来推动选题策划能力建设。一是增强政治自觉。法学期刊是中国法治实践发展的一个思想呈现的平台,也是中国法治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沿阵地。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办刊工作、提升选题策划能力,在根本上要切实实现政治与业务的融合。二是重视检察自觉。检察自觉意味着我们注重理论研究的“实践面向”,意味着我们的办刊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要体现和服务检察工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处理好“检察”与“法学学术研究”的关系,坚持“站在检察看学术,以学术引领检察”,推动司法实践与法学理论研究的双向奔赴。三是增强理论自觉。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基于中国法治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本土法律实践理论,亟待总结,中国检察基础理论便是一例。法学期刊应当关注各学科包括各法治领域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建构与发展。

评述环节

顾肖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政治与法律》编委会主任

image.png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政治与法律》编委会主任顾肖荣认为可建立有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部杂志,通过内部杂志来讨论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比如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思想,都可以在上面发表,便于大家交流。在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上,他认为既要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又要在新时代守正创新;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写出新意。

何勤华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image.png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何勤华对以上的发言人做了总结,他对七位主编的杂志工作、意见建议表示高度肯定。接着他又分享了两个心得体会:一是如今约稿和投稿的难度比以往更大,二是如今虽有期刊级别但缺乏期刊特色。最后何教授提出意见:期刊应该更重视外法史,外国法治史完全可以为各个杂志的组稿提供智力支撑。

曹文泽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image.png

曹文泽教授认为本次主题需要关注四个问题:第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引领法学期刊议题设计的正确开端,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议题,仍然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研究,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第二,选题策划始终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法学研究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本源、本体和价值取向,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来规导法治关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来统领和引导中国法治的发展;第三,议题设计要不断拓展法学理论研究领域,同时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第四,议题设计与选题策划既要传承传统优势,又要体现不断创新。

第三单元 

法学期刊如何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

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

主持人

林维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image.png

本次论坛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法学期刊如何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本单元有六位发言嘉宾和三位评述嘉宾。

解志勇

《比较法研究》主编、教授

image.png

解志勇教授认为要精准把握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四个特质:一是系统性。由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系统性,不是只在一个方面体现出来,期刊应该把握住这个特征,针对某些局部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应该引起重视。二是包容性。习近平法治思想非常宏阔,具有多内容、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研究时或者法学期刊在使用稿件时,应注重全方位的多学科研究,而不能只聚焦某一领域。三是时代性。守正才能创新,如果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践,所谓的创新都是空中楼阁。要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背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法治领域的具体表现。同时应该面向未来,特别注重知识的前瞻性或者前沿性研究。四是开放性。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应当是立足中国的、面向世界的。

肖新喜

《法律科学》副主编、教授

image.png

肖新喜教授从三个角度阐释了如何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一是功能维度,具体包括对作者的引导和培育功能,以及法学期刊界联合性的组织功能。二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出发,期刊要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就要培育广大学者对精准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思想、方法达成基本共识,并注重其与各部门法、领域法既有原理方法之间如何融合的问题。三是方法的维度,如何用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这两种最基本的法学方法来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使其学理化、学术化和体系化,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他还提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还需要解决其与域外文明经验借鉴互动的问题以及与传统文化衔接融合的问题。

董彦斌

《现代法学》副主编、研究员

image.png

董彦斌研究员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两个结合”中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第一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华法系、中华法治文明相结合。我们需要在原语境中理解的基础上,从具体的制度、具体的立法中对其进行现代阐释,由此凝练出古今融通的中华法理学。第二是多学科审视中华法治文明。当前我们对中国古代的知识资源的研究限于历史方法上的考证和梳理,这是不够的,需要法学内部的多学科破解,将部门法学者的关注点引流到古代。第三,中华法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法典化,一部法典能够串联整个中国立法史。当今进入一个新的法典时代,梳理中华的法典传统、法典文化、法典技术可以形成古今对话。第四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并非边界分明的并列关系和层级关系,道德中包含法律自身的价值和法律维护的价值,古人在其时代致力于德法兼容,今人要探索现代道德与现代法治的融合。第五是文明的交流互鉴。我们可以在比较法的研究中,为认识中华法系提供更多的视角。

沈丽飞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常务副主任、编审

image.png

沈丽飞编审认为,法学期刊作为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的重要平台,对法学编辑、法学期刊的政治判断力和学术判断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必须加强法学编辑队伍的建设,提高编辑的政治敏感性、政治判断力和政治识别度。同时作为学术期刊,要通过选题策划及时反映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成果。当前,相关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是大多学术会议或文章的议题过于分散,无法聚焦主题;二是在研究方法上比较单一,较少运用法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分析工具和法学理论资源去解决相关问题。法学理论界应该站位高远、着眼宏观,联系中国法治的具体实践,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提供科学且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引。总之,法学期刊应该坚持政治的正确方向,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问题导向并重,为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作出法学期刊应有的贡献。

陈景善

《政法论坛》副主编、教授

image.png

陈景善教授主要介绍了《政法论坛》编辑部“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的工作内容和所获成就。《政法论坛》以政治上有高度、理论上有深度、实践上有落地的原则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二十大精神解读、全面依法治国、马克思主义法学本土化研究四个专栏文章的选稿工作。同时,《政法论坛》编辑部在研究成果的推广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其中,一是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合作推送论文情况:江必新教授《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治基本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发展》一文在“学习强国”平台“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频道”同步推送,阅读量共计125628次,点赞4683次;张文显教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理、法理和哲理》一文阅读量达103296次,点赞3907次;秦天宝教授《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重要论述:整体系统观的视角》一文阅读量共计156262次,点赞4996次;时建中教授《高质量法治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依法治国的体会》一文阅读量共计152850次,点赞8668次。二是在微信推送方面,根据每个专栏的特点都做了专门化设计的推送,包括对青年学者的文章,也进行了相应聚焦化的推送。三是注重国内学术成果的国际化推广,希望通过对外推广,使国外对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能有更好的了解和透彻的理解。编辑部已选取了“全面依法治国”专栏的20多篇文章,委托外国语学院的教授翻译为英文,目前国外出版社正在进行审读工作。总体而言,《政法论坛》近年在成果反馈和推广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

姚佳

《环球法律评论》编辑部主任、编审

image.png

姚佳编审认为,期刊在考虑自身高质量发展时,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理论的探讨进程当中,尤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方面,期刊到底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首先,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期刊对此应有所体现。其次,立足于党的二十大的背景之下,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而言,应重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如何进一步体系构建的问题。现有一些研究面临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如何将这样一些研究集结化,形成理论的合力,是期刊需要关注的。同时,也要注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新发展以及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思想中的其他理论思想相结合的问题。最后,期刊也承担着学术研究反思者的作用,在甄选研究成果发表时,要及时、全面地推出具有真理论、实理论的精品佳作。

评述环节

彭诚信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教授

image.png

彭诚信教授针对法学期刊如何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谈了四点思考:第一,期刊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编辑和期刊对于学术的判断力和政治的判断力都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第二,期刊对于推广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重要的平台作用。第三,法学期刊要注重从学理上来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第四,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到我们整个法学学科当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思考具体的法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到每个部门法当中,落实到具体的制度之中。

王青林

《新华文摘》编审

人民出版社编辑委员会委员

image.png

王青林编审逐一对六位发言嘉宾的报告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他认为,解志勇教授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四个特质并进行了相应分析,对自己很有启发。肖老师提出的要学习精准阐释概念范畴,自己非常认同,要学原理、读原文、看原著,毕竟习近平法治思想本身就是原创性贡献。董老师谈了“两个结合”,为如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沈丽飞编审从编辑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选稿的问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首要要求,对此自己也深有感触。陈景善教授介绍了《政法论坛》的专栏办刊经验,政治上有高度、理论上有深度、实践上有落地这几个方面在《政法论坛》刊登的文章中都有明显体现。姚佳编审主要谈了期刊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自己也都非常赞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典范,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在一系列理论阐释中形成了体系化构建,也是在一系列成果发表过程中和多种学术争鸣中形成了推进性研究。

王立君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

image.png

王立君编审从自身经历出发,呼吁重视国际法学的发展。她认为,国际法学、国内法学应像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一样,是并列一级学科。中国是大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七大文明当中唯一保持连续性、未曾中断而存续下来的。对于我们而言,国际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国际法治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和贡献,我们要落地“一带一路”倡议,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都会面临许多国际法问题。重视国际法学的发展,将有助于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前做好准备,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也能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第四单元 

法学期刊如何引领推动中国特色法学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

主持人

刘晓红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教授

image.png

本次论坛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法学期刊如何引领推动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本单元有六位发言嘉宾和三位评述嘉宾。

胡玉鸿

《法学》主编、教授

image.png

胡玉鸿教授认为,有关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什么叫“自主”?其应当包括中国的、独创的、科学的、普遍的四个维度。第二,如何建构?应当从提炼中国问题、中国经验,借鉴世界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三个方面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第三,建构的基础是什么?其主要取决于理论成果的丰硕和实证研究的扎实、法学研究者的努力和合作、强调中外的学术交流三个方面。对于法学期刊在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可能贡献,包括搭建学术平台、引导学术研究、建构学术规范三个方面的内容。

金福林

《学术月刊》总编辑、编审

image.png

金福林编审主要报告了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如何服务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期刊编辑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延伸下来,还有编辑部优化以后的工作机制和团队建设,这个对综合性期刊尤其重要。随后,他进一步分享了自己调研后所归纳的期刊高品质发展的九个方面特征:第一,政治导向正确;第二,栏目设置与建设有特色;第三,学术界同业口碑良好,国内外学界影响力较强;第四,主动设置议题,学术活动常态化;第五,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学术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第六,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高水平学术机构,与知名学者保持良好互动关系;第七,编辑部制度完善,工作机制高效;第八,以期刊编辑部或杂志社线下的内容建设为基础,建有运维正常的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第九,期刊编校印制质量稳定。

盛垒

《社会科学》副主编、研究员

image.png

盛垒研究员对《社会科学》法学栏目的发文、选文原则等作了介绍和说明:第一,在发文原则上,坚持学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这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鲜明特点。第二,在选题方面,《社会科学》法学栏目主要关注偏宏观、中观层面的选题,更愿意接受有思想性、创新性、跨学科特点的研究。第三,作为一本综合性期刊,读者群比较广泛,法学栏目文章除了在法学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以外,还具有跨界出圈的效应,能够产生跨学科的影响力。第四,综合刊的法学栏目,在组稿、选稿、发文的过程当中也面临一些困惑,不少学者的来稿,有路径依赖的限制,专注于做细致、具体的研究。这同我们综合刊法学栏目的选稿方向存在一定出入。我们非常希望那些既“专精”又“广博”的学者成为我们的作者,给予我们支持。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必须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要把握其核心要义,也离不开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细致研究,这就需要专业期刊和综合性期刊共同努力。未来,《社会科学》将和法学专业期刊一起,在“三大体系”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阐释等领域发力,切实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充分发挥学术期刊作为开展学术研究交流重要平台,传播思想文化重要阵地的作用。

田蒿

《法学评论》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

image.png

田蒿副编审指出,法学学术期刊在构建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学科体系方面。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生产和传播的平台,能有效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深入研究,助推法学学科体系更好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满足社会发展和理论发展的需求。第二,学术体系方面。传承与创新是构建学术体系的基本诉求,学术期刊应当充分发挥学术评价功能,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真实反映学者对法学理论研究的实质贡献。第三,话语体系方面。构建话语体系的目的是提升国际话语权。实践观察得知,特色越鲜明、研究越深入、影响力越大、传播力越强,话语权越高。学术期刊应努力发掘既有本土特色又有理论深度的优质作品,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屠凯

《清华法学》主编助理、副教授

image.png

屠凯副教授就“三个体系”中如何“体系化”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目前“体系化”的工作主要面临一些矛盾。第一,在学科体系方面,要解决两个矛盾:一是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关系问题。新兴、交叉学科在提供体系化的素材方面存在不足。二是大学科跟小学科的关系问题。大学科从事的人比较多,影响比较大,所谓的“小”学科人比较少,但其实影响也很大,只不过客观上面临着引用率的问题。由此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大学科和“小”学科的发表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影响了全面“体系化”的进程。第二,在学术体系方面,也要解决两个矛盾:一是部门法学跟领域法学的关系问题。部门法学本就有体系,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多年来也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学理传统,具有逻辑支撑。而领域法学怎么样实现体系化就面临难题。二是解释方法和其他方法的关系问题。总体而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新的依托,应当可以解决“学术体系”有所本的问题。第三,在话语体系方面,依然存在两个矛盾:一是概念移植和概念移民的关系问题。法学中其实不存在概念移植,更准确的说法是概念移民。所谓概念移民,即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法系、法域中内涵外延都在不断发生调整,已经成为移入法律体系的新成员。二是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关系问题。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本质上的区别可能还不是文风,而是论证的结构和方式不太一样。但在“好文章”的意义上,应当是统一的。

姚莉

《法商研究》主编、教授

image.png

姚莉教授以“法学期刊在中国法学三大体系构建中的引领作用”为题进行了报告。第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学术立场。法学期刊坚持“以人为本”“法治为民”的价值立场,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始终保持对中国法治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二是法学研究要立足实践、“德法双修”。第二,要突出中国特色,实现话语自主。我们的法学期刊在选稿、组稿时要坚持强调“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的方针。注重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反映我国法治建设实践中的重大前沿理论问题,提倡反映中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范畴,不提倡“书斋式”“比较式”“故纸堆式”论文。第三,要注重学科布局,兼顾办刊特色。首先,要对法学主干学科有一个大体的覆盖,最好配置相关的学科编辑,不宜偏科。其次,学术期刊要实现特色化发展并不是要搞平均绝对主义,每个期刊应根据自己的办刊历史和所在单位学科建设情况有所侧重,办出特色,重点发展几个优势特色学科栏目。但与此同时,在保持传统和优势学科栏目基础上,也需要根据学科交叉趋势,专门设置比如网络与信息法学专栏,新修改的法律专栏等等,根据来稿情况不定期或集中刊发相关论文。总之,法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法学期刊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不可不察。

评述环节

刘鹏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

image.png

刘鹏主任认为,各位发言人对法学期刊如何引领推动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让人受益匪浅。关于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包括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问题,刘鹏主任提出,在政治上,要注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性作用,期刊要把这种引领性作用贯彻到办刊的全部过程和办刊成果当中;从学术上,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法学三大体系也是密切相关的。在思想上,法学的文章要体现学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期刊应该更多地推动利他的效果,对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立意高远,也能更好的推动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蒋惠岭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image.png

蒋惠岭教授认为,法学期刊要想发挥引领“三大体系”建设的作用,至少需要完成六个转变:一是从“选题策划”转向“学术规划”,在优秀的选题策划基础上,做好更长远的学术规划。二是从“独臂英雄”转向“全能创新”,其中特别需要发挥法学期刊之外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的作用,实现专精与综合的互补,助力跨学科新领域的研究。三是从“国内独秀”转向“国际并肩”,依托国际化大背景,关注域外法学研究,“知己知彼”,尽显优势。四是从“置身世外”到“融入其中”,除了“出世”性质的研究成果外,更多关注“入世”性质的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五是从“理论引领”转向“实践融合”,与优秀的实务性法学刊物联合行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六是从“埋头前行”转向“驻足反刍”,总结反思过去十年二十年的编辑情况,组织研讨,及时升华。

杜宇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image.png

杜宇教授提出,法学期刊引领和推动“三大体系”的建构,最为直接的一点,是可以考虑在体系性思考类的文章上适当投入篇幅。体系性的思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利于法的平等适用;二是,有利于结论的可审查性和可控制性;三是,有利于法律思考的经济性;四是,可作为深化和完善法学知识体系的一个基本路径。关于体系性思考的论文,在法学领域至少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关注体系内部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第二种,是对法学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整体性研究;第三种,是考察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当然体系性研究应该是逐步探索、渐进累积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体系性和特定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诠释学的循环关系,两者彼此参照,相互说明。同时,整体体系和局部体系之间也是这样一种关系,我们对整体体系的认知实际上是与局部体系的形成有密切关联的,而且是与局部体系的发展密切相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系性作业是没有尽头的作业。

闭幕式

主持人

陈历幸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政治与法律》副主编

image.png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陈历幸副研究员主持闭幕式。

会议总结

涂龙科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政治与法律》编委会副主任

image.png

涂龙科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是一次高站位、高水平、高成效的盛会。衷心感谢各位主编、编审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立足于党的二十大新征程,本次论坛顺利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思想共识和工作成果:一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提升议题设计、选题策划能力;二是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三是引领推动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我们将好好消化吸收本次论坛成果,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为指引,以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为己任,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牢牢把握本刊的办刊特色,切实提高办刊水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端学术期刊品牌和学术专栏,为推进我国法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法治中国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李怡茹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