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匡教授访谈:是师如父亦为友
发布日期:2010-08-04 来源:复旦大学网站  作者:佚名

段匡教授访谈:是师如父亦为友

法学院段匡教授:

“以后你们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就是对我的最大回报!”

23年前,段匡教授东渡日本求学,临行前写下了一句座右铭:“此去东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十年留学归国,段老师开始了在复旦大学法学院传道、授业、解惑,2008年被研究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和蔼、质朴、敬业”

段老师声音不响亮却充满磁性,长相酷似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儒士的气度。学生对他的评价是“和蔼、质朴、敬业”,“和蔼”是因为他总是面带微笑地去回答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问题大小。对于每位向他求教的学生,他都耐心解答。“质朴”在于他的语言朴质无华,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蕴含了数十年深厚的学术底蕴。“敬业”则是他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无故停课,是学生心目中的模范好老师。

课上,他引经据典,不多赘言;课下,他和蔼可亲,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人生。学生向他提问,如果他一时无法抽身,也必定安排其他时间或通过邮件给同学解惑。当学生把问题想明白了,段老师才如释重负,并鼓励他们继续钻研。

对学生负责到底

有的学生称呼他为“家长”导师,因为他严格且负责,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段老师对学生学业的关心无微不至,有的学生撰写论文时缺乏资料,他就特意从日本为学生查找并复印了带回来,也经常将自己的藏书借给学生阅读。

段老师指导论文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就是首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参考。他认为,要研究一个问题,就要把问题说清楚;同时,他还提倡发散性思维,注意培养学生法学思维能力。学生为论文搜集材料时,段老师也会去找资料,并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学生们常说,因为段老师,自己选择了民法,因为段老师,自己对于学术更为严谨和专注,丝毫不敢马虎。

他不但传授知识,更注重教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学生毕业结婚了,婚宴上的巧克力是段老师从日本带来的。08级硕士生李牧羊这样评价段老师:“我对段老师最大的感受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言传,更在于身教。段老师负笈日本,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知识积淀,不仅在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涉猎颇多。”

在学生眼中,和段老师聊天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他对学术、社会问题都常常有让人有眼前一亮的观点。讲述环境法时,段老师联系在上海的日资企业,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他淡泊名利,生活俭朴,教导学生注重自身精神世界的完善,而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迷失自我、随波逐流。

身教胜于言传作为环境法专业的导师,段老师不仅仅传授学生最前沿的环境法发展动向,他还是位身体力行地实践者。

段老师很早就开始用环保袋,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将家里的电器更换成具有节能功效的。当段老师谈到环境保护时,语速加快了:“哥本哈根会议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原因在于这个会议关系到世界上每个人的衣食住行。虽然各国政府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针锋相对,但就我看来,政府对环境的投入再多也不过分,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共利益。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冲突时,以前,我们往往选择牺牲前者,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不同了,政府已经在做出努力,我们每个公民也应该如此。”

段老师建议平时出行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环保袋,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垃圾袋等等,如果不得已使用了,那么就多用几次。他提议: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至今仍规定单面印刷,如果可以双面印刷的话,就可以节约很多纸张,少砍伐很多树木了。

段老师认为,每个人从自身开始,把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改变整个社会的状况就不是天方夜谭。他呼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都是我们欠下的债,总有一天我们要还债。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行动起来。我们老一辈的人已经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但是年轻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点。如果让年轻人也行动起来,那么社会的发展就不再是建立在对后代欠债的基础上。”末了,段老师又加上一句话:“未来毕竟属于年轻人啊!”

对学生的期待

作为老三届中最小的一届,68级初中生,段老师有过一段艰难的求学历程。文革期间,一边卖酱油,一边看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段老师曾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珍惜读书的机会,认真读书,好好读书。

段老师坦言,求学的机会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多了,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很多同学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来读研究生了,这部分学生方向、目的都不明确。对此,段老师感到深深的忧虑。

他建议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工作几年,积累了更多社会经验后再选择来读研,目的性、责任性更强,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获得的成果也更大。当然,如果从一开始就决定要走学术之路,应该保持一贯性。

段老师还谈及现在社会上存在着“扭曲的价值观”,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学术不是人人都做得了的事,学术也不是件适合人人做的事”,因为研究生阶段更强调对于所学领域钻研的深度和广度。有位学生在研二时出国交流了一年,在国外搜集了大量关于毕业论文的素材,回国后第一时间拜访段老师,在阅读完该学生的大纲后,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大纲中的立论不足之处和素材的错误归属,使得该学生如梦初醒,原来自认为是学术上的得意之作还存在着这么多漏洞。段老师对于学生在学术上的期待和严谨可见一斑。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