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卫东教授:学者•师者•理想者
发布日期:2009-12-08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网站  作者:佚名

洁白的衬衫,黑色的电脑包,亲切的笑容,闪烁的星眸,翩翩的风度,这就是记者所见到的现任交大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有人说看到季卫东教授,仿佛见到胡适穿越年轮的侧影。确实,那样平易近人,非凡温和的气质,或许对于他,最好的定义应该是“学者·师者·理想者”。

季卫东教授访谈:学者·师者·理想者


季卫东这个名字,在法学界享有盛名,而之外的人对他却了解不多。2008年,季卫东辞别任教近20年的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担任院长,甚至有法学人士预言“中国的法学重心南移”。

求知之道——学者

季卫东的法律之路开始得很早,他从高中时期便对哲学法学很有兴趣,阅读了大量书籍。高中毕业后由于时代环境需要,他也随之下乡插队,这段经历也给了留下他很多感悟。于是1979年高考时,季卫东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第二志愿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季卫东看来,“新闻和法律正好反映了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两个重要方向”。
那年,季卫东开始了在北京大学的生活。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生活很朴素,但求知欲极旺盛。他常常在图书馆,教室读书读到统一熄灯之后才回到宿舍。当时法律专业的书籍还很有限,政治和法律的著作在校内新华书店极其抢手,所以饭后到书店转一圈就几乎成为他的必修课。同时在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书籍,他认为虽然经典著作可能一时看不懂,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啃它。像卢梭,黑格尔,洛克的书,他都会都找来看反复研读。
在他看来“经典的书最为关键,就像一瓶威士忌酒,后面解说的书就是加冰块加水,使它更容易入口,但最值得反复品味的是经典。对于法学经典,即使读起来费力,也要坚持往下读,必然会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博学的来源。
作为阅读和思考的初步成果,他大学一年级结束时写了“关于法律基本定义的刍议”一文,直接向支配国家与法的基础理论的维辛斯基命题提出挑战。这篇论文在1981年五四科学讨论会上宣读后曾经引起较大反响,成为该年度举办的北京大学现状和成果展览会的一项内容。
1983年他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毕业后留学日本,潜心读书,并获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于1990年就任神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1996年升任教授。

诲人之途——师者

弹指一挥间,在神户大学已经任教二十多年,漫漫执教生涯中,他积累的是经验,是阅历,更是文化的渗透。而这段时期更是他思维创作的黄金时期。在中国顶级社会科学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6篇,如《法律程序的意义》、《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法与社会》等,是国内法学界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他的主要著作有《超近代的法》、《法治秩序的建构》等也在这段时间内发表。其中,他在日本出版的专著《超近代的法》获得日本法社会学会首届优秀著作嘉奖,并产生了较广泛的思想影响。
记得军都夫子龙卫球曾说过,有三个人的文章他不敢读:苏永钦、方流芳、季卫东的,因为他们的文章都写的太好了,读了这样的文章,怕自己不思考了。翻开季卫东教授的博客,帕斯卡的名言也是他的座右铭:“人的一切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如果跌倒后想再爬起,就要从这思想爬起,而不是从我们所无法填塞的空间和时间爬起。”因此他极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思考上,产生了这些极具重要意义的法律作品。
对于学生,他也希望能将自己的感悟和经验传递给他们。 在他看来,如今的社会急剧变化、诱惑很多,人们可能会有些浮躁,学生可能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一些书,进行深入的思考,做一些学术上的研究。因而他告诉学生们“大学生活应该是与世俗脱离的,在一方净土上,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真正地读一些书。大学时期应该重视真才实学的研磨,道德情操的陶冶,不能过于功利,更不能急功近利。未来的就业当然也要考虑,但这只是大学的副产品,是学习的一种结果。”
他一直以培养法制人才为目标,不仅是学术上的优秀,更重要的是人格上的完整。
“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情操高尚、富于洞察力和睿智、具备处理实务的能力和技巧。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既能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以及大型企业的法务部门崭露头角,也能在依法治国时代承担新型管理人才的重任,以人格魅力、渊博学识以及高超的法律技巧在国际事务上去争国权、争民权、争海权。”在09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季卫东如是说。
在学生的眼中,季卫东教授与那些声音铿锵有力,神情严谨的教授不同,他的声音永远如温和的流水般流入心田,而他的微笑永远是那样和蔼可亲。对于季卫东教授的第一印象,每个见过他或听过他上课的人,都不约而同的说出了“儒雅”这个词。儒雅是一种品质,一种文化积淀后的升华。
在课堂上,他并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总能将略有枯燥的法理内容变为引人入胜的课堂。他会带领学生们穿梭于历史画卷,探索着法律长廊的精神宝藏,体会着法律名家的思维深度。而课下的季卫东教授更是一个可爱又可敬的人。曾记一次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法理存义,吾辈有情”的学员口号,季卫东教授看见了,直接写道“有情有义,教学相长”。全场掌声骤起。这不仅是他的教育理念与人格品质的概括,更是法律专业的根本精神。他的睿智与风度让所有人都为之折服,而这也是他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用心血去构建舞台,用行动去点亮未来的希望。

追梦之路——理想者

很多接触过季卫东教授的人都有这样一个评价:他是理想主义者。
2008年,是转折的一年,他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日本,重回故土,选择了一条并不轻松的道路。交大法学院成立仅仅数年,他来到这里,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只是一个信念——
“对于一个法律人,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召唤,也鼓舞起一种使命感。”
没有很多人可以放弃已有的优越生活,离开熟悉的土地,将他的事业重新开始。而季卫东教授,就是少数之一。回到祖国,仿佛是生活的一大转弯,开始了另一段旅途。没有家人的陪伴左右,没有熟悉已久的习惯,未来会有些辛苦,但为了理想,为了报答祖国,一切付出便有了价值和意义。确实他是迫切地由衷地想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做一些事情,真正地推动中国的法制发展。而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他的根在这里,这次交大法学院的聘请,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从改革教育采取的“三三制”开始,他便在努力,着手启动实施他的梦想,满腔的抱负要在这里绽放光芒。虽然法学院很年轻,但是他充满了信心,年轻,是活力,是动力。
相比已有成就的清华大学,他也自信地豪言一挥:“清华的发展可以成功,那我们也应该可以成功,清华没有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对于交大法学院的现状,他也有着深入的看法和对未来的规划。年轻的法学院没有历史的负担,但也正缺少积淀的凝聚力。学院的未来应该也将是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学院现在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临界点,下一步不仅是规模的扩大,人数的增加,各项指标的上升,更重要是在内涵的提升,比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发表更多的优秀论文。对于法学教育问题上,季卫东教授也提出了要在中国推行真正的法律职业教育。将是本科和硕士打通,使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训练更加充分。而交大法学院的目标不仅是成为国内顶尖的学员,而是建立起国际一流的法学院。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奋斗下,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会太遥远。
季卫东,一个探索追求的学者,一个引领学术的教授,一个永远追逐梦想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人生因为转折与改变而丰富,从当年的下乡知青到如今法学界公认的权威,他不断地积累着也展示着他的为师、为人、为志之德,也为法律事业奉献了所有的青春,而他也将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学者·师者·理想者也将会是他一生的称号,一世的追求。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