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闭幕式实录
发布日期:2012-01-0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主持人:刘桂明(《民主与法制》总编辑)

第6期闭幕式实录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平安夜过去了,圣诞夜即将到来,此时此刻,我们很多人都在期待着今天晚上是怎么过去的,如果大家不反对的话,我们建议此时此刻不要再设置计时器了,一个总结人,一个致辞人他们想讲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一起在这里共渡圣诞之夜。我从早上来一直坐在第一排,现在才坐到主席台,尽管只有两步之远,但是也费了很长的时间,这也正说明我跟各位学者之间的差距,我不是一个学者,但是我经常跟学者在一起,就像过去在律师界一样,我不是律师,但是我一直跟律师在一起。今天我有机会作为第六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闭幕式的主持人,这对我来讲是一个莫大的荣誉,很高兴担当这个角色,只不过我有一个建议,不应该叫主持人,是总主持人,最后接着讲话是总点评人。

各位同学,不管你们是不是还在发短信,不管你是不是偶尔打瞌睡,不管你是不是想着会场外的美味佳肴,我要告诉你的是会议即将结束,我们今天这个会议不管有多少个高潮,我们最后要有一次高潮,这个高潮就是今天闭幕式上两位嘉宾的演讲。

主持开幕式的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主持闭幕式的一般仅次于前面的人,像赵秉志教授是法学院院长,一般主持闭幕式的应该是党委书记,后来考虑到法学会需要出一个人主持一下,党委书记致闭幕词,但是党委书记听说我来了,他就不来了,他说既然你来了,那我就不来了。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因为我的原因,也因为工作的原因,法学院分党委书记张远煌致答谢辞的重任临时改为熊跃敏教授。

在致闭幕词之前,让我们回顾这一天讲了什么,说了什么,点了什么,评了什么,这个任务不是一般人所能完成的,必须是非常不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尤其是中央党校的教授才能完成,就是坐在我左边不用介绍你们都知道的卓泽渊教授,下面有请卓泽渊教授,用多长的时间都不怕,但是一定要把今天的论文,今天的点评,今天的高潮一一到来,有请卓泽渊教授。

1.论坛总结

总结人:卓泽渊(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6期闭幕式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也是晚上好,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了一整天的论坛。一天来我们聆听了众多法学新秀的精彩报告,聆听了众多法学先进的精彩评论,我深感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星光灿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优秀的青年才俊,向那些优秀的点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这里,我将讲三个单词,第一“赞赏”。对这次论坛的赞赏来自于三个关键点。第一主题的设定。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最大的社会转型。在这个历史性的转换时节,社会管理提出了千百万次的呼唤,创新,创新,再创新。中国的法治也由此而赢得了自己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中国的法治发展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这里相遇了,中国法治为中国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手段,新的途径,新的方式。中国社会管理的发展创新也为中国法治迎来了一个历史的大机遇。我们从这次论坛的主题设定来看,一个社会管理创新与中国法治发展的总主题,下面包括了三个单元,社会管理的法律理论,社会管理格局的法治创新,特定领域社会管理的法治化。通过这三个部分的阐释,使我们对中国当前正面临的社会管理创新和法治发展有了一个概略的理解,我坚信,在这三个独立单元所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必将在中国的法学星空中闪光,它将构成中国社会管理改革创新那幅最宏大,最壮丽的图景中重要的角落和片断。

第二,我们这次论坛值得赞赏的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年才俊,他们以自己丰富的或者努力的社会实践,以自己所拥有的学术理论,以自己满怀的热诚投入了这一宏大主题的研讨,他们的发言表现了当代青年的学术激情,是青春的闪耀,他们精彩的观点,他们为中国管理创新和社会发展所付出的热情令我们尊重,值得我们欣赏。我们要为这些勇于创新的学术青年才俊们喝彩。

第三值得赞赏的还有我们老一代的法学家们,高铭暄老师等自不待说,那是我们敬仰的前辈,在今天论坛上发表评论意见的老师们,他们恪尽努力,尽其所长,对每一个报告都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同时,我们也得以了解了中年一代法学家们,他们的学术创新和学术功力,我认为这同样是值得我们非常赞赏的。

但是我要说,在这个论坛上,我们既是欣喜异常,也还是隐忧犹存。我一边听报告,一边看论文,我还深深的感觉到,虽然我们的青年学者在法学的实践、知识、逻辑、创新、价值这五大层面上都有令人骄傲的成绩和贡献,但是也不能不遗憾的说,我们的青年才俊们如同我们一样,还要继续努力。我看论文后,发现了很多句逗的错误,很多表述的乖张,很多理论的离奇,很多观念的失当。有独出心裁的精彩,但是也有不经意的疏忽。学术是我们要用脚去做的,有人说这就是实践;学术也是需要用笔去写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学术更需要用心去做,用热忱、真诚、敬畏去做。如果没有心血的付出,没有心力交瘁的努力,我们便无法走进真正的学术殿堂,无法把我们对中国社会管理,对中国法治的创见奉献于中国,奉献于我们这个时代。

所以,我在这里要倡导,我们的青年学者们,江山代有人才出,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中国的法治实践,去创新中国的法治理论,去尊重学术的逻辑,去永葆我们的核心价值。在今天这样的会上,说的过于严厉或者过于苛责,显然有失师道的温和与中和。作为老师又不能不这样说,我们今天的评论好像过分注重学者之间美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还不惜笔墨的要把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学术友谊在学术殿堂上加以渲染,我以为大可不必。因为我们推杯换盏之间完全可以表达我们无限的友好和美好。我们年轻的学者也学着我们这一代一样,在不经的相互吹捧中获得愉悦的感受,过度了,就是学术的悲哀。学术是需要尊重的,必须对我们的前辈,对我们的学长,对我们的老师表示足够的尊重,但学术是需要真诚和严谨的,即便是老师,也应该也会用他宽阔的胸怀,博大的胸襟,用让学生超越自己的气魄来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年学者。因此,我们青年学者也该有这样的勇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我讲的第一点,赞赏。谢谢。

我讲的第二个单词是“观念”。我听了今天一天的论坛发言,觉得中国法治要在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出它应有的历史性的重大作用,必须树立以下的观念。这是我受到各位论坛发言的启示所想到的,仅仅是奉献大家,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人民民主的观念。法学的研究如同政治学的研究一样,人类近代以来,政治学和法学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确认了人民主权和我们今天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我们必须有人民民主的观念。

第二,法律至上的观念。如果一个法律人一个法学家不能高举法律至上的旗帜,他就是对自我生命本质的彻底否定。法律不能至上就不可能有法治。

第三,依法治国的观念。一个国家的权力必须从属于法治,必须服从于法治。只有当一个国家所有的政党、政治权力机构、司法机关都秉持法治精神的时候,这样的国家才配称法治的国家。

第四,法律人权观念。在人权不张,人权得不到保障,人权的旗帜不能高高举起的国度,那个国家是没有真正的法治的,那样的社会也不会美好。

第五,科学立法的观念。立法的发展助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立法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成就。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还必须上下求索。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如何谋求立法的科学发展与完善,将是中国立法未来的重大任务。

第六,依法行政观念。没有法治的政府,必无法治。法治政府的建立,必须依赖依法行政作为路径、手段和过程。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前提,也是法治政府的表现。

第七,自觉守法的观念。在一个社会的法治中,法律实施中,成本最低的就是守法。一个良好的法治国家和社会,守法是社会基本的旋律和基调。普遍的守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第八,司法神圣的观念。我们要确立司法神圣,甚至我要呼吁法官神圣,没有司法的神圣、法官神圣,中国法治就没有未来。司法神圣、法官神圣是法律神圣的直接表达和外在表现。当然我们的司法和法官要配得上神圣才是。

第九,依法创新的观念、法律对于它的价值目标来说,它是工具。法律对于社会管理创新来说,依然是工具。以什么创新,怎么创新?其中一定要依法。依法创新就是要以法的精神来谋求创新,以法的精神来设计创新的体制机制,以法的精神,以法律制度来推动和保证创新。

第十,依法维权观念。权利必须得到尊重,权利必须实现,但是权利实现有它特定的路径和方式。中国的未来必须倡导依法维权,要引导人民过法治化的生活。

第十一,法治维稳的观念。维护社会稳定是中国目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社会矛盾的现实要求。但是用什么来维稳,我坦率的说,除了拿法治,别无第二法门。只有用法治的方式,才能达成中国长期的和谐、安宁、稳定。

第十二,法治社会的观念。必须高举法治的旗帜,把法治不仅作为一种约束权力的机制,不仅是一种权力运行的模式,不仅是严格遵守和服从法律,而应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管理模式。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也是各位发言所给我的启示。

我要讲的第三个单词是“问题”。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今天只是翻开了新的一页,社会管理创新与中国法治发展还有非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我也写下了12个问题,希望与同志们共同关注。

第一,中国社会管理的外延究竟多大,社会管理的外延多大?社会管理是否包括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执政的手段、路径,包不包括议会的运作方式,议会对社会生活调整的手段,包不包括政府和司法的行为。

第二,社会管理为何要创新?要追问原因。我们不是已经有了一套体制吗?不是有了一套机制吗?这套体制机制不是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我们还认为给我们带来了辉煌的成就,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吗?也是非常成功的吗?但为什么还要创新?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社会管理何以创新,怎么实现创新,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各个社会领域创新有不同的方法手段和路径,有不同的措施,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

第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如何理解?“复辟”叫不叫新,“反向改革”叫不叫新?历史中一些腐朽的东西死灰复燃,把一些不适应我们的东西拿过来随便就用,只要与我们现实状况不同,是不是就叫新?正如是不是学术论文用一些普遍看不懂的术语、符号、公式,说一些公众听不懂的话就是我们学术的创新?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第五,社会管理与法究竟是什么关系?法律与社会管理,存在着怎样的结构关系,内在的联系是什么,这种内在联系对我们的社会管理创新奠定了什么基础,设定了哪些前提,也需要我们研究。

第六,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什么关系?我认为,法治是一种社会管理手段,法治是一种社会管理方式,法治是一种社会状态,法治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理解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也许会有更加丰富的内在联系。

第七,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创新的关系是什么?两个创新之间的关系、互动、影响,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法学要在关注社会管理创新中关注法律的创新,以社会管理创新来推动法律创新,或者反之,以法律创新来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

第八,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我们所有的创新是为了什么,我们所有的创新围绕什么样的核心价值来进行。这个问题是至为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会迷失方向。

第九,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局部与整体是什么关系?社会管理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它由若干的局部构成。不同的局部又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如果处理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第十,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渐进性与终极目标的关系?改革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都有渐进性,甚至有分步推进性,在分步推进性和整体的终极目标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第十一,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内容是什么?千万不要忘记,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是体制创新。什么叫体制?几乎没有定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体制是制度加机制,总之不要放弃体制这个根本。离开了体制的创新,第一,可能会偏离方向,第二,可能是虚假创新,第三,甚至可能走向了创新的反面,是对创新的破坏。

第十二,社会管理创新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是十分难以回答又必须回答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您就无法衡量与评估社会管理创新的状况。

我留下了十二个问题,是想与我的同行一起商讨,一起思考,一起研究。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急迫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也是一个变化的主题。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法治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管理状态,就表明了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所肩负的独特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用我们法学青年才俊所拥有的那种学术激情,去点燃法学学术的火炬,让我们一起努力,高高举起这个火炬,用它去照亮中国,照亮世界,照亮现实,照亮未来,谢谢大家!

2.承办方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熊跃敏教授致答谢辞

第6期闭幕式实录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老师,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晚上好,由中国法学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经过一整天紧张而高效的工作,即将落下帷幕。在这段时间里,出席论坛的各位报告人、主持人、评议人,通过学术观点的交流交汇,乃至交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法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心心相印、薪火相传的感人画面,因此,我们对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中国法学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中国法学青年论坛自创办以来形成巨大的品牌效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从各个意义上说能够承办本次论坛充分表明了中国法学会对北师大法学院的信任和肯定,特别感谢承办方伙伴,中国法律信息部在整个论坛的承办中对论坛的举办提出了许多极具创意的想法,为论坛做了周到仔细的工作,构成了论坛得以成功的坚实基础。

非常感谢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各位法学家对本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的支持,大家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在寒冷的冬日莅临论坛,是对广大青年法学工作者的鼓舞和鞭策。在这里,我们尤其要感谢的是我们敬爱的高铭暄老师,老师不仅在开幕式上代表老一辈法学家致辞,而且全程参加了一整天的论坛活动,这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法学家对中国法学青年的关心爱护与扶持,为此,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以高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法学家表示我们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此外,我们也特别感谢全程参与了此次论坛活动的卫生部的苏志局长,刘桂明主编。我们要感谢本次论坛的协办单位,他们是法制日报社,人民法院报社,检察日报社,中国法学杂志社,以及向论坛提供媒体支持的记者朋友,你们是中国法学青年成长道路上的铺路人,更是中国法治建设事业发展的见证人。我们也要感谢从祖国四面八方远道而来参加论坛的论文获奖代表,感谢刚被王锡锌院长表扬过的坚持始终的论坛听众,北师大法学院的同学们。当然,我们更要感谢北师大法学院负责此次论坛会务工作的我的同事们和同学们,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今天的论坛才得以如此的圆满和顺利。

最后,衷心祝愿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在今后的岁月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祝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预祝大家新年好!谢谢。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