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显:写作能力是法治人才的基本素质
发布日期:2020-12-22 来源:湖南大学法学院

张文显教授在第一届“未来精英杯”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上的讲话

编者按:2020年12月20日下午,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暨第二届大赛启动仪式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比赛由大赛组会委主办、湖南大学法学院发起并承办。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张文显教授在会上发表了主旨讲话。特此推送。

作者:张文显,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获奖同学,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颁奖仪式。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为第一届写作大赛的圆满收官表示热烈祝贺!向放弃周末休息、冒着严寒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获奖同学、老师和组织单位表示诚挚欢迎!向写作大赛组委会的全体同仁表示亲切慰问!

去年盛夏时节,在全国四十余家法学院校及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湖南大学启动了法科学生写作大赛。大赛启动后,迅速在法学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全国高校群起响应。中间虽然遭遇新冠疫情的影响,但各方攻坚攻难,最终圆满完成了各项流程,到今天终于功德圆满。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写作能力就是法治人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底线条件。举办写作大赛、促进全国法科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就是贯彻“人才强法”战略、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一大批法治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我认为,这个创举是功德无量,必将彪炳史册。

今天我们相聚,既是为首届大赛收官颁奖,盘点规律,总结得失,也是启动第二届大赛、展望未来。纵观首届大赛,呈现出“参与广泛、论题新颖、思考深入”的鲜明特点。

其一,参与广泛。初赛共收到近2000份作品,几十所高校逾两千位青年学子踊跃参赛。或撰写论文,或点评案例,或品鉴人物,或精读名著,各展才情,蔚为大观。全国各地学子的参赛人数、提交作品数量都超乎我们预期。西南政法大学等诸多高校组织集体参赛,为参赛学生专门配备了指导老师,展现了全国法学界对于法律写作的巨大热情,呈现出人人争先的局面。几十家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成为法学界教育界一个热点话题。这充分说明写作大赛切合了社会需求,抓住了法学人才培养的突出环节,故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二,论题新颖。在学术论文组,学生们的论文选题涉及网络爬虫技术滥用的刑法规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跨境数据流动国际法规制、《民法典》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性质定位、共享经济下新型劳动关系的认定、民事纠纷智能化裁判等。相关论文紧扣时代脉搏,选题新颖,体现了法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其中,大数据、智能裁判、共享经济、《民法典》、疫情防控等新生事物是高频词。

在案例分析组,选手们分析的案例包括中国首例“冻卵案”、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案件、涉疫刑事案件、英雄烈士保护的指导性案例、偷换商家二维码取财行为、贺建奎非“法行医”案、人脸信息保护等热门案例。青年学子关心的重点依然是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信息、基因编辑等新生科技问题带来的法律冲击,体现了青年学子思想的敏锐性和面向未来法治的前瞻性。

其三,思考深入。尤其是在人物书刊组,学子们展现了广泛的阅读面和很好的知识积累,解读的经典著作包括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耶林《为权利而斗争》,麦考密克和魏因伯格《制度法论》、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等,解读的法治人物既有历史上的孟子、王猛、沈家本,也有当代法学名家李步云、江平、大法官肖扬、罗豪才等。体现了青年学子注重经典阅读,富于学术思辨的特点。

当然,囿于本科生的知识积累与表达层次,选手们也存在一些不足,赛制也存在一些可改良之处。去年在大赛的启动仪式上,我曾做了题为《法律写作的五大要素和四种方法》的发言,后来以《笔尖上的法理神韵》为题,收入我的法理主题致辞集《法理泛在》一书中。我在那个发言中,分析了法律写作的知识、思想、语言、逻辑、修辞五个基本要素,提出了提供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四个路径。今年,为了推动写作大赛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法科学生写作水平,在去年讲话基础上,结合大赛反映出法科学生写作的真实状况,根据情势的最新发展,我也再提出几点建议和期望,供大家参考。

第一,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法学研究创新。

即将过去的2020年,虽然有着新冠肺炎等种种磨难,但对于中国法治和中国法学来讲,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利好的一年,是名副其实的“法治年”。2020年2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的理论命题和政治要求。5月28日,民法典通过,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对今后五年和十五年法治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特别是11月16日至1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认为,不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其基本精神、把握其核心要义,就难以写出体现中国法治之时代精神、反映中国法治之实践特色、回应中国法治之人民之问的好文章,也难以写好法治的中国故事、中国案例、中国书评。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根本遵循、行动纲领,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取得更大成就的思想旗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法学界目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学术工作就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也是法学教育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引,习近平法治思想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命题、理念都将成为法学界的热点。未来写作大赛的布局,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学术阐释和创新研究,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法律写作之中。

第二,注重法理引导,将思索法理、表达法理作为法律写作的灵魂。

诸位可能知道,近年来我最投入的工作之一就是推动“法理研究行动计划”。这绝非我一时兴趣,而是经过长久思索。“法理”是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的核心。法理凝结了法的价值、法的美德、法的传统、法的通理、法的公理等,“法理”也呼应着法的理论、法的实践、法的历史、法的精神。可以说,“法理”是良法善治的晶体,是法律语言之本,是法律写作之魂。一篇法律文章,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是否揭示了法理,表达了法理。法理感悟越深刻,法理表达越艺术,则这篇文章越具有价值,越具有感染力、影响力。正是法理,让法学的思考与表达有了正当的标尺、价值的指向、意义的依托。

我刚才表扬了学生们的选题新颖,站位新潮。大数据、智能裁判、共享经济、基因编辑、生物识别信息、《民法典》、疫情防控等新生事物是本次参赛论文的主要议题,这些话题都是时代新潮,新生事物,法治前沿。但是,这些法律和社会问题之中深层次的法理是什么、在哪里,何以阐释、如何表达?这是种种法律和社会困境的根源所在。我希望同学们注重理论学习、加强法理思维,善于从法理上洞察这些法律和社会新问题新困境,拿出破解时代之问、重构社会秩序的真知灼见。

其三、注重文法规律,提升法律表达的艺术性。

写作是有章法有规律讲艺术。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写作章法有极为丰富的论述。比如写作首重立意。萧统《文选序》有云:“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写文章应以确立意旨为宗旨,而不以擅长文采为炫耀。明代徐师曾言道:“意者,文之帅也;气者,文之翼也;辞者,文之华也。”意旨是文章的统帅,文气辞采是文章的华表,是辅助。曹雪芹《红楼梦》则说:“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我们法律写作同样要有章法、讲究论题和论艺。一篇优秀的作品,首先选题要好,立意要深,观点要明,才能统帅全篇,成为佳品。在立意确定的前提下,就要考虑写作的机巧和艺术。

对本次大赛暴露出的一些写作方面的问题,也要吸取教训,注意改进。比如,写作要注重文法,文章需要注重结构、内容、语句和用词的逻辑性和规范化,做到我所谓“知识、思想、语言、逻辑、修辞”五大要素的完美统一。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注重实际,善于调研,学会采集现实问题,使文章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求真务实的风格。人物书刊评价不能过分关注人物生平经历,更应聚焦于其著作思想,注重凝练其论著中的法理,厘清其论述推理逻辑,不能仅仅只是归纳书刊观点,要抓住重点进行深度阐释。

写作是法律人职业生涯中常规化常态化活动,也应当成为法律人一辈子的乐趣。我希望年轻一代的法学学子们,不忘法治初心,站立思想之巅,志存高远,面向未来,成就法治英才,写就璀璨华章!

最后,祝颁奖仪式取得圆满成功!祝第二届大赛顺利启动!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学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张文显

2020年12月20日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