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义教授:师风垂范 弦歌不息
发布日期:2011-01-21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蒋安杰

2011年的元月刚过一半,我国著名法学家、杰出的法学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法学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曾宪义教授因病于15日上午10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为人大法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

  曾宪义,山东济宁人,1936131日生,于195012月在山东省济宁市公安局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60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至2005年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长,2006年以来任法学院名誉院长。

  曾宪义教授为人大法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带领全院师生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使法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人大法学院在全国法学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在国际法学教育界拥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

  说起曾宪义教授对人大法学院所作出的贡献,人大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曾老师是一位具有敬业精神的法学教育领域的领导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近十五年来的快速发展,倾注了曾老师极大的心血,他把法学院的发展当做自己的全部事业,带领全院师生,精心谋划,开拓进取,使人大法学院取得了在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地位。他对工作是非常认真的,为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牺牲了很多工作之外的时间,甚至连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时间也没有。我们人大法学院的师生永远不会忘记曾宪义老师为人大法学院发展所作出的无私奉献。

  曾宪义教授一生为中国法学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他作为一个学者所体现的尊严和爱国情怀,时时激励我们。作为人大法学院院长,我深感责任重大。对我们来说,对曾老师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人大法学院办得更好。”

  人大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教授表示,曾宪义老师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与人大法学院、与中国的法学教育紧紧地连在一起。他将自己奉献给了人大法学院、奉献给了中国的法学教育。从1956年到人民大学求学,1960年留校工作,五十多年来,曾老师一心扑在法学院事业上,对人大法学院的发展、对中国法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大法学院原党委书记叶秋华教授深情地回忆,“作为1978年就来到人大法学院的教师,作为曾经和曾老师一起共同工作十余年的法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我见证了曾老师为人大法学院的振兴发展呕心沥血和开拓进取的勇气与胆识;见证了他视法学院为家的真情的热爱、奉献和无比的辛劳;也见证了他带领全院师生克服种种困难,自强自立,团结奋斗,让默默无闻、狭小不堪的法学院发生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沧桑巨变!他把刻骨铭心的爱,把他几乎全部的情感、精力和心血都放在了人大法学院这个大家庭里。”

中国法学教育绕不过的人

  曾宪义教授从事法学教育工作多年,对中国的法学教育有一种特殊的发言权,在法学界曾有人说“要了解中国的法学教育,曾宪义先生是一个绕不过的人”。

  作为杰出的法学教育家,曾宪义教授为中国法学事业和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栉风沐雨,倾注了毕生精力,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宪义教授在担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和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期间,积极探索法学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推动了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繁荣。

  作为国际知名的教育家,曾宪义教授为推动中国的法学教育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开创了中国法学教育走向世界的崭新局面,引领了“世界法学教育走进中国,中国法学教育走向世界”的进程。曾宪义教授致力于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他的带领下,人大法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中美著名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中国—欧洲著名法学院院长论坛”、“中国—亚洲法学教育论坛”、“中国—非洲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20001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李鹏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莅会。这些会议和论坛的举办,加强了中国法学教育界与世界各国法学教育界的交流,扩大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影响,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对此,韩大元院长谈到,曾老师是中外法学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开拓者。他致力于让中国法学教育走向世界,维护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形象,他以非凡的学术勇气与智慧,与国外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进行交流,特别是从1998年举办“中美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开始,以大手笔将人大法学院以及中国法学教育真正推向了世界,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法治和法学教育的无知、傲慢,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教育家的远见和爱国情怀。

为中国法律史发展用心良多

  曾宪义教授是著名的法律史学家,长期从事法律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担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和出版了“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正——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和《中国法制史》等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和著作。主持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等重大研究课题,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体系化。

  对于如何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曾教授曾指出,历史地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凝聚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巨大智慧。因此,在现实中不难寻找到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的契合点,也不难发现传统法律文化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对于曾宪义教授在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方面的贡献,人大法学院法制史研究室赵晓耕教授谈到,几十年来,曾老师为法律史学科的发展用心良多,尤其关注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在他生前的最后五年,念兹在兹的是他主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的完成与出版。他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当代法学教育与法律史学科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小红深情地回忆了参与2005年教育部启动的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情形,她谈到,曾老师作为首席专家深感责任重大,他多次说这个项目一定要反映出当代的最高研究水平。为了保证项目的研究进度、及时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协调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曾老师在2006-2009年间召开了7次项目实施研讨会。同时,为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学术问题,还组织召开了“和谐社会的法律史考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论”等十余次专题学术研讨会,除课题组成员外,曾老师广邀学界同仁与会,进行学术探讨。

  “2010年上半年,曾老师已经是重病在身,他还召集我们在医院开会,说项目还有两件事要做,一是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检测一次,不要出现不规范的学术问题;二是要写一个序言,把这个项目的特色写出来。看着病中的曾老师依然一丝不苟地审查着这个项目,学生们的心情无以言表。”马小红教授说起这些,心里十分难受。

德高望重 誉满学林

  曾宪义教授的逝世是法学界的巨大损失,如雪片纷飞的唁电表达了人们对这位著名教授的哀思。

  与曾宪义教授私交甚笃并且工作上多有接触的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文显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心情非常沉痛。他说,“曾宪义教授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恢复重建和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担任中国教育部高校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十年,担任名誉主任五年时间,一直投身于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于扩大法学教育规模,提升我国法学教育质量有着重要贡献。

  曾宪义教授为中国法学的国际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直致力于中美、中欧、中日、中澳等法学国际交流合作,使中国法学的发展为更多西方国家所了解和认可。同时,他也推动了外国法学中国化,吸收借鉴外国法学中的有益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曾教授在学术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人大法学院以及国内法学界,为我国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实践的有机互动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他还参与了司法考试改革的重要工作。”

  张文显院长评价说,“曾宪义教授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法学家,同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权威机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对于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前沿问题和自身科学发展方面都有建树。曾宪义教授作为法律人的风范和对于我国法学的卓越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缅怀。曾宪义教授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贡献永远留在中国法学和教育历史的画卷中,留在当代以及后代人的心目中。”

  法制日报社社长贾京平惊闻曾宪义教授仙逝,心中十分悲痛。他回忆说:“自从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就与曾宪义教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后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至曾老师离世,无论是从私人情谊还是工作关系,都与曾宪义教授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曾宪义教授在为人、为师方面堪称典范。他的离去不仅是人大法学院的损失,也是中国法学教育界的巨大损失。”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党委书记车丕照在唁电中说,“曾宪义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法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仅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发展作出了无可替代的特殊贡献,而且对近三十年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了领军作用。在他的带领下,开创了中国法学教育的新局面,大大提升了中国法律人才培养和法学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他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损失,也是中国法学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界的一大损失。”

  曾宪义教授的身前好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蒲坚说:“宪义为法制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奔走呼唤以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绩等等,作出了重大贡献。宪义走了,使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法制史学界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学科带头人。”

  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局长霍宪丹深情地说:“忆往昔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曾几何团结带领法学教育界共同向前谋改革图发展。曾老师不仅属于人大法学院,更属于中国法学教育;不仅是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旗手和领军人物,创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他为中外法学教育的交流发展、为高层次法律人才培养和建设法治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谈到,“曾老师是新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的法制史研究、法学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老师学识渊博,在中国法制史、比较法律文化、台湾法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中国法学界影响深远,也受到了海外学界的广泛赞誉。曾老师执鞭法学教育逾半世纪,著述等身,学识、品格为我国法学界之风范、后学之表率。曾老师溘然长逝,不仅使我们痛失一位尊敬的长辈、一位好老师,更是中国法学界的重大损失!”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院长龚廷泰在唁电中说,“曾先生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展成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法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镇,而且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曾先生是中国法学研究的开拓者。他在法学理论和法律事务研究领域作出了骄人的研究成果,特别对中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贡献非凡。曾先生是推动中外法学交流与合作的先行者。他为中国法学走向世界,让中国法学影响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和法治发展建立了功勋。曾先生是中国法学界德高望重的大师。他为人以仁,提携后生,道德文章,完美统一,因此深受中国法学界、法律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和敬仰。”

道德文章 完美统一

  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齐延平谈到,曾宪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杰出的法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为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发展、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德高望重,学养深厚,誉满学林;他一生从教不辍,著述等身,桃李满天下,对中国现代法学教育惠泽恩深。

  作为曾宪义教授的弟子,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范忠信谈到,曾老师是一个工作狂、事业狂。过去数十年的事业成就,也许数万字长文也难以述说。但作为弟子,大家最清楚的是曾老师2005年辞去院长职务以后,短短四年多时间里的事业开拓和成就——创设了“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创设了“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和“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主编了《法律文化研究》年刊,主编了《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法史研究名作选集,主持了国家重大公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还主持了“中国—非洲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论坛”,创办了“中华法律文化网”……这一切,不用说对一个七旬老人而言,就是对一个三四十的青壮年来说,都近乎奇迹!由此我们不能不感叹曾老师的人格的伟大和对于学术事业的痴狂!

  “在75岁高龄,他还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担任重要职位。曾宪义教授的离去,对中国法学界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院长王健教授说到,“曾先生宽容、博大的理想情怀和人格魅力,与时俱进的思想信念,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品质,奖掖后进的高尚风范,凝聚各方面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国法学良好形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将成为法学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晚辈末学,我们将努力学习和继承曾先生优秀的精神品质,赓续推进他未竟的法学教育事业和法治事业,为曾先生毕业致力追求的美好理想贡献绵薄之力。”

“星城闻噩耗,涕泪湿三湘。跪泣遥北望,历历缅师颜。国折法界擘,我失慈严般。向使身可代,岂豫易尊安。”人大法学院九二级博士生弟子朱大旗以这首诗表达了对恩师的无限哀思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