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彩申:一片冰心在玉壶
发布日期:2010-04-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周 忻

岳彩申,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9月出生,山东省嘉祥县人。1988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98-1999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梅西大学法学院留学;2003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南财经大学法学系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经济法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四川省总商会(四川省工商联)法律咨询委员会顾问、四川省委党校客座教授。主要致力于经济法基础理论和金融法的研究。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合同法比较研究》、《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在《现代法学》、《法学》、《政治与法律》、《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斜照在堆满书籍的办公室。岳彩申教授神情悠然地坐在我面前,平和的语气中始终充满了坦诚和直率,把我领进了一个中青年经济法学家宁静的精神世界,忘记了窗外大都市的繁华喧闹……
他的治学态度:博学严谨
  1965年岳彩申出生在中国古代“四大圣贤”之一的曾子故里——山东省嘉祥县。虽然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年青的岳彩申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他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文学、历史、哲学广泛涉猎。正是自幼养成的嗜书成性,给予他后来表现出的宽广而深邃的学术视野。
  “腹有诗书气自华。”岳彩申教授以其坚实深厚的学术功底、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深刻透彻的分析论证,在经济法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撰写的个人学术专著、主编或者参加编写专业书籍达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个人著述共计200余万字。其中《合同法比较研究》一书是新《合同法》颁布之前,较早用比较的方法系统阐述合同法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其撰写的《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对跨国银行的业务经营制度、债权保障制度、组织机构制度、内部监管制度、准入制度、以及风险防范制度等进行了深入理论阐述的学术著作。2004年12月,凝聚了岳彩申教授对经济法学基础理论深刻思考的一部力作——《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问世,该书以丰富的内容、详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见解,阐释了其对经济法的独特的理性主义思考与论证,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
在学术研究上,岳彩申教授主张经济法学首先是一门法律的科学,必须贯彻理性主义的理念,运用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否则,很难成为具有较高科学化程度的学术研究。作为我国经济法学界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岳彩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经济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并将其作为浩繁重大的系统工程进行刻苦攻关。他先后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金融创新法律规制研究——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创新与监管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银行准入法律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金融经营体制改革与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A级课题《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的子课题项目等研究课题,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规划课题《体制改革过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发展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经济法理念研究》等研究课题的部分研究任务。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岳彩申教授在经济法基础理论和金融法的研究上成果斐然,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奖励。
  谈到治学,岳彩申教授追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境界。撰写学术论文,哪怕是极小的注释,岳彩申教授也要亲自查阅,在学术观点上,从不人云亦云。治学的严谨可见一斑。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的这份学术清高并非固执己见,而是因为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个人的慎思、审问、明辩、笃行更易于达到真理。丰硕的学术作品见证和诉说着岳彩申教授掘进不止的学术生涯和勇猛奋进的人生足迹。
他的为师之道:言传身教
科研和教学是岳彩申教授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17年如一日,不论风霜雪雨,还是严寒酷暑,他始终奋战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那份对科研忘我的执著、对学生无私的爱,让每一个了解他、关心他的人都感动不已。
作为教师,岳彩申教授坚持教书育人,每年都给学生上课,最多的时候同时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上四门课。他对教学精益求精,写教案一丝不苟,他的教案常能达到发表的水平,并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后学门生。岳彩申教授先后开设了《经济法》、《法理学》、《金融法》、《WTO法律制度》等课程,深受同学欢迎。在西南财经大学时,每当有岳彩申教授的讲课或讲座,教室里总是满满当当的,连外系来的学生也说:“听岳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岳彩申教授在生活中对待学生像一位兄长,但在学习和工作中,他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了名的。他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他常对学生说,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德性高了境界就高了,境界高了学问才能大。他要求学生做事要讲诚实可靠,要有责任心;平时他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另一个“严”,是治学要求上的“严”。岳彩申教授对学生学习要求高标准、一丝不苟。尤其是对于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从资料的选择、框架的确立,到材料的分析、结论的提出,甚至文字的修饰,他无一不事必躬亲。有些学生的论文在他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竟改了10多遍,甚至一天之内就改了两次。
岳彩申教授严谨的学风和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教育着他的学生。正是严格的学术训练和平日的言传身教、濡染熏陶,岳彩申教授的学风、品德和他的学识、方法一道,在学生们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学生们常常感叹:正因为先生的指导、训练和熏陶,才有了从师以来的进步。如坐春风,如沾时雨!
他的做人风格:平和低调
岳彩申教授是一位平和的学者,不仅是做学问的导师,而且也是为人的导师。他对每个人都很宽厚平等。这种平常心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哲学的境界。讨论问题平等相待,无论你身份的尊卑,他都没有一点架子。不但生活上很朴素,而且学风上也很朴素,追求扎实,反对华而不实是他最大的特点。有着博士生导师身份的岳彩申教授,却安贫乐道,潜心治学,把学问奉为社会公器,从来不把它当作沽名钓誉用的私器。
  多年来,岳彩申教授因为多方面的突出成绩而获得了许多荣誉,但是看上去他却和普通人一样,一直保持着一个学者的谦逊和不事张扬的风格,对于自己在经济法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始终保持着低调,不愿多提。他常说:“做到最好是平和。要以一颗平和的心面对生活,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刻苦钻研”。也许,正是这种平和,让他能够在许多荣誉下依然保持着一个学者的本色,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力求在经济法研究领域内取得更大的突破。不唯书、不浮躁,荣辱不惊,求真务实。“低调”的背后是人生的高境界。岳彩申教授的行为堪为后学的楷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全都走向另一个方向”。一切都还在路上。在成功与荣耀的光环中,岳彩申教授执着依然,朴实依然,通往法学巅峰的长路上有他永不停歇的脚步……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