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歌乐山下·印象79系列(之九)
发布日期:2010-03-08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张卫平

编者的话

    作者张卫平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民事诉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也是西南政法大学79级的一员。今年10月,为纪念入学30周年,79级校友应邀写了些对西政4年大学生活的回忆,《印象79》便是张卫平为此而作。

    与此同时,我们也热切希望毕业于各院校的法律人把你们当年的故事、照片无私展示,积极与我们联系,让读者与我们共同分享那难忘的美好记忆……

讲演

难忘歌乐山下·印象79系列(之九)

图为李燕杰讲演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张卫平

    讲演是现在大学生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对于法学院的学生,更是必须经历锻炼的基本功之一。第一次感受到讲演的冲击力和魅力,就是在西政读本科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面对真正的演说家,地点在新建的东山学生大食堂。

    当时在全国颇有知名度、现在已经不大为人知的德育老师(全国第一个德育讲师)———李燕杰老师来到我校,作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讲座。这样的讲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性反应,成为一场死板的道德说教。我当时已听说过李燕杰口才如何厉害,因而只是奔着他的名气而去,对内容并不感兴趣,只是去看看热闹,看看演说者长得什么样,就是现在常说的看看“活人”。没想到李燕杰的讲座真正是我第一次看到和听到的讲演,使听者感受到一种成功讲演的真正魅力,让听众随着讲演者的感情而起伏波动,讲演者就像交响音乐会上的指挥,听者的情感、情绪在他的指挥棒下时而亢奋、时而低沉,又再一次激昂,忽又跌回到谷底,一句幽默的话语即令众人开怀。当听到深情感人之处真的能令人热泪盈眶,尽管你是七尺男儿。

    李燕杰的那次讲座实际上就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演出,而不是一般的讲座,一切都是在讲演艺术指导下的行为过程。看似即兴的话语、随意的例子都是讲演者的预谋,是讲演者长期观摩和积累的结果。听李燕杰的讲演最大的收获是作为一种公众性的讲演,一定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而不能是满堂抽象和宏观的论说。其次作为一种表演的演讲,一定要有激情。现在李燕杰已经成为过气的讲演家,但他是我见到过的真正的讲演艺术家。现在再讲述当时的内容,即使再精彩也不可能有当时那样的轰动效应了。

    可以说李燕杰的讲演推动了大学校园讲演。讲演活动在我校也迅速推广开来,成为一种校园时尚活动。我们班大概是在1980年和1981年左右也创新地开展了讲演活动,而且是竞赛性的。我仗着过去下乡的时候做过故事员,口才不错,上台也不会怯场。我当时的讲演题目大概是两岸关系,讲演时间不长,大概三十分钟,这个时间长度正好。尽管是班里比赛,但因为都是知根知底的同学,因而也有些紧张。当然我们的讲演不能与李燕杰的讲演相提并论,发音不标准,发声也不正确,没有细节处理,更重要的是缺乏讲演需要的氛围和气场。最后结果,我没能拿第一,夺得了亚军。第一名是我们的班长老陈,他以沉稳风格出战,节奏感强;我的风格是流畅,有激情,但幽默的风格没有发挥出来。这是我的讲演处女作。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毕业之后,竟有上百场讲演在等着我!并且还出版了两本讲演录。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