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听法缘:清华大学法学院院史访谈录
发布日期:2021-02-22 来源:清华大学法学院官网


357.jpg

清华法学的老传统与新气象(代序)

历时一年半的《清听法缘》编写工作告一段落。在下着雨安静的北京夏夜,我再一次通读了五十三位清华法学历史见证者的访谈稿,眼前展现一幅关于清华法学的历史画卷,心情亦随着清华法学院的建立、复建到当前的故事而此起彼伏,仿佛亲历了清华法学的每一个历史时刻,与每一位为清华法学做出贡献的师生对话,深刻感受着他们身上清华法律人的气质。

清华法学的老传统在一代代师生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是深厚家国情怀的传统。在“法政传统出英杰”篇,我们看到忠于国家深入骨髓的向哲濬先生、深受清华精神熏陶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先生、将国家的解放与改造视为己之重任的曾炳钧先生、竭诚报效国家和热诚实际问题的楼邦彦先生、在坎坷和不顺中仍坚定为国贡献的陈体强先生、为新中国法政事业贡献力量的端木正先生。清华法政人是在国家苦难、条件艰苦中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不平凡的岁月镌刻在他们骨子里的是坚定的家国情怀,爱国报国的理想早已融入他们的生命轨迹。从1952至1995年,尽管清华法学院的建制不复存在,但是弦歌不辍,这一期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仍有一些相当杰出的校友长期从事法律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着清华法学的传统,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那是卓越学术追求的传统。在“师者风范立基业”篇,我们一起通过清华法学师者的视角回顾了不平凡的复建轨迹,追求卓越是其中最闪亮的标签。报效国家的使命感给了清华法律人无穷的动力,一代代清华师者用行动演绎着孜孜向学、潜心问学的师者风范。我们的研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回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学术拥抱开放创新,不断接纳新的思想理论,师生团结奋进,保有学术的活力和力争上游的斗志;我们的研究凸显国际水平,不断在国际的舞台上彰显中国智慧,贡献清华力量。

那是深厚人文关怀的传统。在“桃李芬芳谱新篇”中,我们感受到清华学子的风采,欣喜地看到一代代清华法律人在关怀中成长,在爱护中蜕变,在教育中提升。那些法律之外的“法学”素养、人品德性、人文底蕴、处事方式深深影响了他们,欣慰的是,遍布五湖四海的清华法律人在回想起园子里的时光时,不仅视其为一个接受法学教育的地方,更视其为一个人生定位与价值塑造的所在。

合上这部访谈录,在属于清华法学院的新坐标——法律图书馆楼中望向窗外,远处闪烁的灯光将我拉回现实。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清华法律人正在努力奔跑,显现着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清华法学的新气象与一个个时代特征遥相呼应。

凸显新技术发展的法学教育。当前,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层出不穷的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以生命科技、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法学人才培养有了更多的期待。清华法学教育不断回应社会需求,增强法学回应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学科与现代科技及司法实践深度融合,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实现法学学科转变发展模式,在若干重要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凸显新时代使命的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法学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这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此,清华法学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新兴技术和手段,提升理论的水平和层次,增强学生回应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培养既精通法律规则又熟悉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全国率先创设了“计算法学”新学科,为社会发展创新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法治化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凸显新全球格局的一流建设。当前,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清华法学院加强国际合作,创办“世界法治论坛”;聚集世界一流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师资团队,努力建构引领法学发展的高水平学术共同体;追求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影响力,培养世界一流的毕业生;不断抢占国际学术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增强在新兴学科领域与世界顶尖法学院平等对话和竞争的能力。

《清听法缘》是清华法学院院史编纂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既总结过去,又展望未来。这本访谈录是一项院史研究,借助编纂工作使学院历史得以收集整理,作为第一手资料得以保存,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基础性工作。这本访谈录同时也是一项院史教育,借助这本书的出版能向更多的人提供一个认识清华法学的完整视角,讲述清华法学故事,传播清华法学文化,传承清华法学精神。

感谢在这项工作中付出辛劳的新宇老师和各位同学们,书中一张张采访现场的照片,不仅记录下了被采访者的风采,也记录下了同学们可爱的面庞。

为清华法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不论您是否接受了采访,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更期待着未来,我们一起谱写清华法学新的华章!


申卫星

2020年7月20日于清华园




2018年年底,为了迎接2021年清华110周年校庆,更好地完成清华大学“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我们开启了这项法学院口述历史的工作。希望通过对三类群体的部分代表,即民国时期老校友的后人,参与20世纪90年代法律学系和法学院复建工作的学校和院系领导、老师和社会各界贤达,复建以来在此传道授业、恪尽职守的教职员工和潜心向学的莘莘学子开展访谈活动,实现还原历史、探索规律、提炼理念的目标。一个学院的历史一方面是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的历史,有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叙事,另一方面也是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历史,有着“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特质,因此既凝聚共识,亦展示个体,同样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口述历史既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事业,其为院史编纂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与故事,也是一项教书育人的活动,采访的同学事先接受培训,了解历史,做好功课,在采访过程中用心聆听,如实记录,借用萧公权先生的座右铭,“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这是课堂之外的另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无形的课堂,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学术能力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了一次清华校史文化的教育与洗礼,提升了精神境界。这项口述历史工作的进程根据时间节点,简单介绍如下:2018年11月29日,我们拟定了采访提纲和初步访谈对象名单。2018年12月,通过清华法学院官网和“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采访团队成员招募公告。2019年1月初,确定了采访团队成员。2019年1月9日上午,团队成员在清华邺架轩书店举行第一次会议,介绍项目准备情况、开展计划以及采访的注意事项。2019年1月9日下午,开始第一次采访。2019年3月7日,在清华胜因院22号的周一良先生故居(现清华大学英华学者之家)举行阶段总结交流会。2019年10月18日,完成最后一次采访,至此访谈活动总共采访了60位老师和校友(最终有53位采访对象同意发表其访谈稿)。2019年10月底至今,进行后期的整理、编排和核校。

采访团队除了教师外,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的20位同学,分别是杨同宇、翟家骏、常悦、尹子玉、张式奇、路旸、徐逸尘、郑中云、南凯、乞雨宁、黄飞翔、卓增华、连芮桦、李嘉彧、曹文潇、李昊、白冉冉、刘书凯、卢晓航、张一民。他们有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分为四组展开工作,各组组长分别是杨同宇、翟家骏、尹子玉、张式奇。在与他们关于法学院历史的讨论中,我能够感受到这些可爱年轻学子的学术热忱和历史责任感,让人有吾道不孤的欣慰。尤其需要指出,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杨同宇同学参与了策划、遴选、联络、访谈、写作、反馈、修订等所有事务,尤其在疫情期间,他毫不松懈,克服困难,认真细致地完成最终稿件的整合工作。

感谢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待,甚至是在工作间隙见缝插针接受采访的老师们和校友们。有些访谈历经数次畅聊才最终告成,时长最多者达5个小时,有些稿件经过多次往返、反复斟酌修订才得以定稿,可以说他们的高度重视、充分信任与支持配合是口述历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在访谈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法律教育的殷殷期望和对清华法学院的深厚感情,这种感同身受的炙热情感同样是激励我们开展口述历史工作的动力。

历时一年又半载,尽管疫情延缓了进程,这本口述历史终于要付梓面世了。我们知道,它只是这所“古老而又年轻”的法学院的部分记录,因为采访团队能力所限,会存在种种不足。因此,我们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与丰富这段历史,敬祈方家批评指正,期待同好共同参与。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们记录历史,亦会成为历史,是为跋。


陈新宇

2020年7月2日于清华法律图书馆温格居


目录


清华法学的老传统与新气象(代序)


第一篇  法政传统出英杰

向隆万:身负时代使命,砥砺家国情怀——我的父亲向哲濬

梅小璈:维护人道正义,捍卫民族尊严——我的父亲梅汝璈

曾尔恕:士者弘毅,任重道远——我的父亲曾炳钧

楼秉哲:何处相思明月楼——我的父亲楼邦彦

陈达隆:家国情怀,赤子之心——我的父亲陈体强

端木美:法律人的爱国梦——我的父亲端木正


第二篇  师者风范立基业

滕  藤:清华文科建设进程下的法律学系复建

胡显章:忆清华法律学科的恢复建设

李树勤:真心实意请人才,聚精会神求发展

林  泰:法学切莫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

刘美珣:中西融汇,古今贯通

王承继:清华恢复法学教育的先行者

刘海年:了解历史,放眼国际

陈弘毅:见证拔地而起的明理楼

梁慧星:在清华法律学系讲课的日子

黄新华:亲历清华法律学系复建过程

王振民:清华法学事业的重生和腾飞

于  安:探索具有清华特色的法学教育体系

崔建远:与清华有缘

高其才:齐心协力,共创未来

于丽英:师生共建法律图书馆

陈建民: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践行者

朱慈蕴:亲身参与和见证清华法学院的发展是我一生的荣耀

车丕照:永葆青春的清华法学院

王晨光:把握时代脉搏,改革法学教育

官海彪:行政工作,事无巨细

傅廷中:清华法学院的国际化视野和办学定位

王  兵:突飞猛进,迈向国际

王亚新:相伴清华民事诉讼法学二十载

申卫星:我对年轻而古老的清华法学院充满感情和期待


第三篇  桃李芬芳谱新篇

李启迪(文研94班)

范春燕(文研95班)

吴伟光(文研95班)

周福民(文研95班)

黄  辉(法93班本科,99级法研)

林朝雯(法93班本科)

孟  芊(法93班本科,99级法研)

廖  莹(文研96班)

李  旭(文研97班)

张剑文(文研98班)

熊定中(00级本科)

龙  俊(02级本科,06级硕博连读)

周倍良(02级本科)

任  重(04级本科,08级法研)

丁  如(06级本科)

葛江虬(06级本科,10级法研)

梁  植(06级本科)

唐  啸(06级本科)

李  晟(07级本科)

刘信一(07级本科,11级法研)

曾钰峰(07级本科,12级法研)

程耀扬(11级法硕)

余宗洋(12级法硕)


 

责任编辑:杨燕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