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律师插上“法官思维”翅膀
发布日期:2020-05-06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任文岱

一场中年危机,让前法官惠翔在2013年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审判岗位,转型成为一名律师。他不但脱离熟悉的环境和行业,更是从房地产领域“跨界”到了“互联网+”领域,开启了自己人生全新的律师执业生涯。

如今作为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惠翔对自己的职业感悟颇深,且一直坚持将这种感悟记录在法律新媒体上,也正因此被中国法制出版社发现,从而有了《无界:从房地产法官到“互联网+”律师》(下称《无界》)一书。

前法官转型做律师的感悟

惠翔说,“无界”既是指职业转换的无界,也是指执业领域的无界。“界,其实就是人生或是工作的‘安全区、舒适区’。有界,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圈子;无界,是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新的领域。当然,无界不是盲目的转化,而是要找到个人能力、兴趣和市场的结合点。”

2013年以前,惠翔在上海某区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他法律功底扎实,擅长办理重大、疑难案件,在房地产等民商事案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选择走出法院,成为一名执业律师,这对惠翔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对此,惠翔说,从别人已认定的定型角色中“出走”,从日复一日已没有挑战的生活中“出走”,他当初的想法,只是希望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加入律师行业的惠翔没有囿于自己擅长的房地产领域,2013年恰逢移动互联网大爆发,因此他同时投身“互联网+”领域。凭借独特的新媒体意识和法官思维,惠翔从多重角度理解、把控互联网世界中的法律案件,后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的一系列合作,不断接触互联网领域内最前沿的资讯,形成了全新的“互联网+”思维。

在惠翔看来,“互联网+”法律,不是线上技术和传统法律的简单结合,而是用互联网开放、分享、协作的精神和法律行业深度融合,提升律师个体的价值,打造线上、线下的“无边界”法律服务生态系统。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从房地产法官到互联网律师的经历,并结合自己16年的法官职业经历,从当下律师视角出发,告诉律师如何插上“法官思维”的翅膀,切换“法官思维”办案。不仅如此,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作者也给出自己作为法律人的“进阶模式”。

《无界》一书编辑认为,从法官到律师,从房地产领域到互联网领域,惠翔深耕法律行业20余年,形成了代表时代中的一批人的全新视角。

法律人如何拥抱人工智能

在惠翔看来,人工智能将会像曾经的水力、电力、网络一样,延伸人类的能力。在法律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专注于法律学习,提高人们学习部门法的效率以及司法工作的效率。同时,基于司法大数据的积累,还可以预测诉讼结果。

“未来能够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的法律人,将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惠翔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法官、律师有可能配备机器人助理。它们任劳任怨、不知疲倦、没有负面情绪且不需要养老,法律人的重复性劳动强度会大大降低,成本会随之降低。成本降低意味着供给能力增加,法律服务过于昂贵的情况将得到极大缓解。

惠翔说,虽然现在这样的挑战是比较“遥远的危险”,但科技对法律的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法律人,如何应对未来的冲击?他在本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法律人应当居安思危,开启“进阶模式”。

如何“进阶”?能力与操守缺一不可。惠翔认为,法律人要接纳法律科技,用技术武装自己,在法律数据库检索、标准化合同审阅、电子取证等领域摆脱重复劳动,同时要持续学习,提高跨界整合能力,像法律与商业、金融、会计等多学科结合一样,法律人还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甚至跨计算机和法律专业。

但惠翔表示,不管法律实施过程如何复杂,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实现公平正义。法律人应当训练心智,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伦理道德审判能力,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迷失方向。不仅如此,他在本书中还告诉读者,在信息社会,同样会面临技术不平等,法律人应培养勇气,对抗一切歧视和不平等。“算法作为编程技术,天然带有‘人’的烙印,歧视和错误不可避免。电影《少数派报告》就是最好的预演,当算法成为一种新的权力时,不盲从算法的结果,法律人仍需要勇气。”

律师要有“法官思维”

惠翔认为,法官与律师之间的关系在法庭上是类似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做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比老师聪明,特别是上课看个武侠书啥的,认为老师发现不了,没想到总是被抽中回答问题,于是乎各种发蒙。转到法庭上,法官与律师的关系与之类似,再知名的律师,面对法官的提问,也不敢托大。”

针对实践中诉讼律师面临的种种实际困难,惠翔在《无界》中建议,律师要了解“法官思维”,像法官一样缜密思考。“不要认为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思维是有模型的。因此,大家可以尝试去了解法官裁判的基本思维模型。”

惠翔说,法官思维是典型的“合法性思维”,整个思维过程紧扣法律规范,即“法有明文规定才可为”。法官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当事人主张的观点有没有法律依据、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有没有证据支撑,因此,法官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在“找法”“找事实”。

惠翔表示,律师是典型的“合理性思维”,即“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法律天生不具有周延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任何成文法都不能构建一套完备又不矛盾的法律规则,律师要尽量去“特别法”中寻找支撑;就代理被告方而言,律师要尽量模糊“特别法”规范,而去“一般法”中寻找支撑。

何为“找法”“找事实”?怎么找?该书从法官和律师双重视角对诉讼中的事实查明问题、法律适用问题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作者还就如何根据争议焦点制定诉讼策略,分别从法官、客户、对手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惠翔告诉记者,从人生角度,他希望《无界》的读者能够认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漫长人生中至少要努力一次,才不会留遗憾”;从职业角度,他希望所有法律人读本书都能获得职业尊荣感,从成功的工作成果中获得快乐。


责任编辑:薛应军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