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SCI年度报告(15)|2022年度CLSCI来源期刊民事诉讼法学发布情况与统计分析
发布日期:2023-03-24 来源:法学创新网

编者按

  2022年的CLSCI期刊发文情况,中国法学创新网在采纳法学学术前沿团队统计报告的基础上,继续委托其团队结合往年法学创新网的统计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更新和核定,最终确定了2022年CLSCI期刊发文统计分析系列报告。如发现有数据信息不准确或评价不妥之处,请发邮件至:zgfxcxw@163.com 

重视基础理论与方法创新

聚焦时代课题与司法实践

——2022年度CLSCI来源期刊民事诉讼法学发布情况与统计分析


  2022年度全年CLSCI来源期刊共刊发论文1861篇,2021年度全年CLSCI来源期刊共刊发论文1884篇,2020年度全年CLSCI来源期刊共刊发论文1938篇。除中国社会科学、法商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法学杂志外,本年度其他CLSCI期刊均刊发了民事诉讼法学论文。本年度民事诉讼法学论文总计74篇,2021年度为63篇,2020年度为85篇。
10.jpg
11.jpg
12.jpg

  (二)年度高产作者

  本领域高产学者的标准是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据此,本领域高产学者为:烟台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张卫平教授(7篇),华东政法大学杨凯教授(4篇),上海交通大学王福华教授(4篇),武汉大学占善刚教授(3篇),山东大学张海燕教授(3篇),吉林大学李晓倩副教授(3篇)。

  有部分学者因所在单位未在本次高产之列,故在此展示其论文发表情况:

  张卫平教授除了以烟台大学为单位发表上表5篇论文外,还以天津大学为单位在《清华法学》发表了《审判资源程序配置的综合判断——以民事诉讼程序为中心的分析》,以山东师范大学为单位在《政法论坛》发表了《民法典的实施与民事审判方式的再调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颖副教授在《现代法学》发表了《既判力标准时后的形成权行使的规制路径》,在《环球法律评论》发表了《民事执行中案外担保权人的救济路径》,被归入民事诉讼法学领域。在《法学评论》发表了《论我国破产法上简易程序的构建》,被归入商法学领域。

  武汉大学占善刚教授除上表3篇论文外,还将其1篇论文归入环境法学领域。

  (三)年度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

  2022年CLSCI来源期刊共刊发民事诉讼法学论文74篇,较2021年(63篇)有所上升。这74篇论文来自47位作者,人均1.6篇,较2021年(1.3篇)更为集中。发文在3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有6位,分别为烟台大学/天津大学张卫平教授(7篇)、上海交通大学王福华教授(4篇)、华东政法大学杨凯教授(4篇)、武汉大学占善刚教授(3篇,另有1篇环境法学论文)、山东大学张海燕教授(3篇)、吉林大学李晓倩副教授(3篇)。有5名作者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发文6篇,分别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景汉朝、广州大学陈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福华教授、南京大学吴英姿教授、北京大学曹志勋助理教授(2篇)。共有5位优秀博士研究生(宋史超、汪小棠、汪蓓、张明哲、朱禹臣)在CLSCI期刊上发文。2022年度共有34家校级单位(含中国法学会)登上民事诉讼法学科榜单。前3位分别为华东政法大学(7篇)、北京大学(5篇)和烟台大学(5篇)。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并列第四。

  总体而言,2022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内容呈现出重基础理论、多分析视角、亲近《民法典》、关注新修《民事诉讼法》和聚焦“强制执行法”等特点。

  1.基础理论研究迈向纵深

  2022年是首部《民事诉讼法(试行)》颁行四十周年。经过四十年的学理构建和实务积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基本形成了科学、稳定、实用的理论体系,在2022年,学界研究进一步挖掘基础理论,拓展理论深度、升华理论品格。其中,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典化的意义》和《论民事纠纷相对性解决原则》从法典化和纠纷解决规律的角度讨论了民事诉讼法规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立场。王福华《民事判决反射效力研究》、曹志勋《禁止重复起诉规则之重构:以合同效力的职权审查为背景》、金印《既判力相对性法源地位之证成》、刘颖《既判力标准时后的形成权行使的规制路径》聚焦既判力问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裁判效力体系的形成和深化。吴泽勇《违约金调减的证明责任问题》、胡学军《证明责任中国适用的限缩——对“程序法上证明责任”在本土适用性的质疑》《现代证明责任“风险”性质重述》、郑金玉《论主观证明责任的动态配置规则》等研究完善了对证明责任性质、适用范围和规则构建的理解。占善刚《证据保全“保全化”之反思》、周翠《举证妨碍规范的解释与完善》、曹志勋《诉讼外鉴定的类型化及其司法审查》、欧元捷《民事法律推定的概念检讨》、曹建军《论强制型书证收集程序的竞合与选择》等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证据与证明这一民诉法最为核心的领域。张卫平《再审诉权与再审监督权:性质、目的与行使逻辑》、吴英姿《民事禁令程序构建原理》《民事略式诉讼程序初论》之系列研究和包冰锋《文书真伪确认之诉的机理证成与程序图景》丰富了对民事诉讼程序类型的认识。段文波《类型化视角下诉讼请求合并的程序展开》和刘君博《当事人与法院交互视角下共同诉讼研究》对诉的合并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宋史超《论股东对公司对外诉讼裁判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和赵小军《未承担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上诉问题研究》的讨论充实了当事人适格的基本理论。陈刚《实质诉讼法的法源论及其现实意义》使“实质民事诉讼法”理论版图愈加完整。郝振江《民事审判中的非讼事件诉讼化现象及克服》探索了非讼程序的构建方向。上述成果重申基础学理、重析经典问题,使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水准再上新阶。

  2.研究方法和对象愈加多元

  传统民事诉讼法学以法解释学或法教义学为基本方法、以普通诉讼程序为主要研究对象,2022年研究成果在方法和对象上均有所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王福华《群体诉讼的博弈分析》运用经济学上博弈论方法解析群体诉讼的制度构建。陈文曲《我国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内在沟通逻辑》基于哲学商谈理论重述了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应有构造。方法论创新为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研究对象上,在线诉讼、公益诉讼、虚假诉讼和送达制度成为热点。景汉朝《互联网法院的时代创新与中国贡献》、张卫平《在线民事诉讼的法律规制——基本框架与思路》《在线诉讼:制度建构及法理》、谢鹏远《在线纠纷解决的信任机制》、范明志《律师在线诉讼规则研究》等研究将对诉讼程序的在线化变革进行了学理论证。王福华《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洪冬英《“双碳”目标下的公益诉讼制度构建》、黄忠顺《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二元配置论》、李晓倩《慈善公益诉讼制度的证立与构成》、张明哲《论民事检察公益诉讼的审判模式:以对抗制为中心》探讨了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程序类型、制度构建、诉讼请求和审判模式等问题。李晓倩《虚假诉讼的本质与边界》和苏志强《虚假诉讼程序性规制定位重塑与规则再造》的研究完善了对虚假诉讼本质和规制的认识。傅郁林《作为诉讼行为的送达》和张兴美《送达制度的结构性转向:从“结果型”走向“过程型”》剖析了民事送达的基本性质和制度改革。此外,仲裁制度在汪蓓《重复仲裁的司法审查方式与适用事由》和黄忠顺《仲裁实施权配置论视阈下的撤回仲裁请求制度研究》的讨论下取得重要进展。张海燕《知识产权行政行为所认定事实在民事诉讼中的效力》进行了跨越知识产权法、行政法和民事诉讼法的交叉研究。还有许多新兴研究论题进入学界视野。占善刚《法庭警察权研究》整合了三大诉讼法中对于法庭警察权之规定并提出完善建议。李晓倩《慈善组织捐赠人的民事权利之重塑》系统讨论了慈善组织捐赠人的权利体系、陈爱飞《区块链证据可采性研究》将传统学理应用于社会变革,积极回应时代之问。汪小棠《陪审请求权的中国进路:历史、现实与发展》对陪审请求权的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探讨。

  3.与《民法典》的协同研究继续深化

  2022年《民法典》颁行两周年,理论与实务的碰撞逐渐显现,实体与程序的融合也愈加重要。鉴于此,学界围绕《民法典》的实施继续进行了与实体法紧密联系的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张卫平《民法典的实施与民事审判方式的再调整》聚焦民法典时代的审判方式。张海燕《合同解除之诉的解释论展开》着眼于解除之诉的程序构造。宋春龙《内外关系视角下“相应的补充责任”诉讼程序再界定》分析了实体法补充责任的诉讼程序。郑金玉《论民事证明责任的文义解释原则——以〈民法典〉第311条及其司法解释的适用为例》以实体规范为样本分析了证明责任的解释原则。朱禹臣《先诉抗辩权的程序设计:一个跨法域分析视角》讨论了先诉抗辩权的程序设计。

  4.关注新修订民诉法之解释学分析

  2022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此次修订为第四次修订,主要围绕司法确认程序、小额程序、简易程序和独任制等内容展开。鉴于此,张卫平《审判资源程序配置的综合判断——以民事诉讼程序为中心的分析》、李浩《区分民事案件繁简的标准与方法——繁简分流基础性问题研究》、潘剑锋《“基本”与“其他”:对〈民事诉讼法〉相关制度和程序修订的体系化思考》、王福华《民诉法修改背景下的诉讼费用改革》、占善刚《科学配置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的逻辑起点》、任重:《“案多人少”的成因与出路——对本轮民事诉讼法修正之省思》从多个视角对修订内容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解释学分析,为新法适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5.聚焦强制执行法之立法论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于2022年6月21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甫一发布,即引起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为发挥学术智识、贡献理论之力,学界围绕草案规则文本或执行基本原理展开大量研究。如陈刚《我国民事执行回转理论基础与制度构造的革新》、陈杭平《再论执行力主观范围的扩张》、百晓锋《论执行权向执行员的“回归”》、刘颖《民事执行中案外担保权人的救济路径》、刘鹏飞《执行依据给付内容不明确的类型检视及程序应对》、邵长茂《中国民事强制执行法的元规则》、刘君博《民事执行权“侦查化”的内在逻辑与制度重塑》、毋爱斌《民事执行查封相对效的体系展开》等研究为强制执行法的完善、成形和适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供给。

  6.小结与展望

  从CLSCI来源期刊发文情况来看,2022年民事诉讼法学界成果丰硕、成绩显著。研究对象纵贯民事纠纷解决程序之全域,既有重者恒重的经典主题,又有回应时代问题的新兴研究。问题意识围绕立法、修法和司法实践所展开,紧密贴合中国实践,坚持中国立场、中国问题和中国方案。分析方法涵盖法教义学、法经济学、法哲学、法社会学,方法创新可能成为民事诉讼法学创新的重要突破点。2022年,民事诉讼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更加成熟、部门法价值更加凸显、理论和实务对话机制更为完善。展望未来,《民事诉讼法》第五次修订草案(以涉外程序修订为主要内容)在2023年1月向社会公布,《民事强制执行法》也可能在2023年正式颁行,相关研究需求已经产生。当然,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如诉讼标的、证明责任和裁判效力)、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协同研究和法律适用中的实践命题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问题来源和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