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高产作者统计
发布日期:2011-09-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 (仅限于2篇以上,篇数相同者以姓名音序排列) |
| 姓名 | 单位 | 刊物名称 | 期数 | 文章标题 | 篇数 |
| 陈兴良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2 | 构成要件:犯罪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反拨与再造 | 5 |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犯罪主体的消解 |
| 法学 | 2 |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之界定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事实与理念之展开 |
| 现代法学 | 3 | 从罪数论到竞合论 |
| 陈璇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 | 中国法学 | 3 | 论客观归责中危险的判断方法 | 4 |
| 法学研究 | 2 | 客观的未遂犯处罚根据论之提倡 |
| 法学 | 1 | 论防卫过当与犯罪故意的兼容 |
| 中外法学 | 2 | 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现状与趋势 |
| 胡铭 |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2 | 法律现实主义与转型社会刑事司法 | 4 |
| 清华法学 | 1 | 略论刑事诉讼实证研究方法 |
| 政法论坛 | 1 | 转型社会刑事司法中的媒体要素 |
| 法律科学 | 3 | 司法竞技、法律诊所与现实主义法学教育 |
| 李浩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3 | 《证据规定》与民事证据规则的修订 | 4 |
| 法商研究 | 2 | 目的论视域中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对象解读 |
| 清华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修订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
| 法学家 | 3 | 回归民事诉讼法 |
| 林喜芬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1 | 论量刑建议的运行原理与实践疑难破解 | 4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证明理性化与刑事定罪标准之调整 |
| 政法论坛 | 2 | 中国刑事司法错误的治理路径 |
| 现代法学 | 2 | 论“两个证据规定”的三大突破与五个局限 |
| 程燎原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政法论坛 | 2 | 先秦“法治”概念再释 | 3 |
| 现代法学 | 3 | “洋货”观照下的“故物” |
| 法商研究 | 3 | 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 |
| 方乐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1 | 能动司法的模式与方法 | 3 |
| 法律科学 | 2 | 司法知识及其形态变迁的社会逻辑 |
| 法学家 | 3 | 中国法需要什么样的世界观? |
| 侯猛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1 | 政法传统中的民主集中制 | 3 |
| 中外法学 | 3 | 最高法院访民的心态与表达 |
| 法学 | 6 | 进京接访的政法调控 |
| 钱叶芳 |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 法律科学 | 1 | 个人解雇保护立法实践的国际比较:回应与建设 | 3 |
| 现代法学 | 3 | 《劳动合同法》地方指导意见评述 |
| 法学 | 3 | 非标准就业的经济分析与法律调整 |
| 钱玉林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1 | 作为裁判法源的公司章程:立法表达与司法实践 | 3 |
| 清华法学 | 2 | 论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的地位 |
| 法学 | 5 | 以非货币财产首次出资何以成为问题 |
| 王利明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3 | 侵权责任法与合同法的界分 | 3 |
| 法学 | 2 | 论产品责任中的损害概念 |
| 法学家 | 2 |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探讨 |
|
|
|
|
|
|
|
|
|
|
|
|
| 张明楷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法学家 | 1 | 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确定与处理 | 3 |
| 清华法学 | 1 | 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 |
| 法学 | 1 | 论同种数罪的并罚 |
| 张卫平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3 | 再审事由规范的再调整 | 3 |
| 法学研究 | 1 | 公证证明效力研究 |
| 清华法学 | 1 | 论讯问、询问笔录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
| 朱岩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2 | 违反保护他人法律的过错责任 | 3 |
| 清华法学 | 1 | 强制缔约制度研究 |
| 法商研究 | 3 | “利润剥夺”的请求权基础 |
| 毕玉谦 | 国家法官学院 | 政法论坛 | 2 | “一强多元”模式下的证明责任学说 | 2 |
| 清华法学 | 3 | 关于民事诉讼中缺席判决救济制度的立法思考 |
| 蔡从燕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现代法学 | 1 | 国际投资仲裁的商事化与“去商事化” | 2 |
| 法律科学 | 1 | 论国际法的财产权逻辑 |
| 陈本寒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现代法学 | 1 | 侵权责任法不可抗力适用规则研究 | 2 |
| 清华法学 | 2 | 董事注意义务与董事过失研究 |
| 陈承堂 | 扬州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1 | 中美两国反垄断起诉资格比较研究 | 2 |
| 法学 | 4 | 临时性调控政策的合法性检讨 |
| 陈华彬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3 |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重建 | 2 |
| 法学 | 3 | 业主大会法律制度探微 |
| 陈金钊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2 | 法治时代的法律位置 | 2 |
| 清华法学 | 3 | “能动司法”及法治论者的焦虑 |
| 陈瑞华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政法论坛 | 2 | 论量刑建议 | 2 |
| 法学家 | 3 | 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规则 |
| 陈新宇 | 清华大学 | 法学研究 | 2 | 《钦定大清刑律》新研究 | 2 |
| 政法论坛 | 2 | 比附与类推之辨 |
| 邓峰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1 | 传导、杠杆与中国反垄断法的定位 | 2 |
| 中国社会科学 | 1 | 董事会制度的起源、演进与中国的学习 |
| 范愉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清华法学 | 1 | 人民调解与我国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的比较研究 | 2 |
| 法学家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评析 |
| 冯辉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政法论坛 | 1 | 弱势群体保护的反社会契约解释 | 2 |
| 法学评论 | 3 | 问责制、监管绩效与经济国家 |
| 傅郁林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法学家 | 1 | 中国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功能与结构 | 2 |
| 清华法学 | 3 | 小额诉讼与程序分类 |
| 高秦伟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1 | 私人主体的行政法义务 | 2 |
| 法商研究 | 2 | 美国行政法上的非立法性规则及其启示 |
| 关保英 | 上海政法学院 | 比较法研究 | 1 | 公民法律素质的测评指标研究 | 2 |
| 法律科学 | 2 | 论行政法关系的设定权 |
| 郭华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1 |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 2 |
| 法学 | 4 | 对我国国家级鉴定机构功能及意义的追问与反省 |
| 郭玉军 |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 法学家 | 3 | 论国际投资条约仲裁的正当性缺失及其矫正 | 2 |
| 政法论坛 | 3 |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婚姻家庭法律选择规则 |
| 韩波 |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律科学 | 1 | 论回避制度的根基:信息披露 | 2 |
| 清华法学 | 3 | 《民事诉讼法》修改的集约化图景 |
| 韩大元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3 | 论人体器官移植中的自我决定权与国家义务 | 2 |
| 法学研究 | 3 |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 |
| 何荣功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2 | 运输毒品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再研究 | 2 |
| 法学 | 6 | 刑法“兜底条款”的适用与“抢帽子交易”的定性 |
| 江必新 | 最高人民法院 | 法学 | 1 | 司法理念的辩证思考 | 2 |
| 中南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5 | 完善刑事再审程序若干问题探讨 |
| 姜涛 | 江苏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1 |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 2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劳动法治视域下劳动刑法制度创生的法理求证 |
| 蒋舸 | 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 | 法律科学 | 2 | 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模式的选择 | 2 |
| 法商研究 | 1 | 德国公司形式的最新变革及其启示 |
| 劳东燕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1 | 罪刑规范的刑事政策分析 | 2 |
| 清华法学 | 2 | 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新论 |
| 李海明 | 中国政法大学 | 现代法学 | 2 | 工伤救济现行给付与代位球场制度探微 | 2 |
| 清华法学 | 2 | 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 |
| 李剑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法学家 | 3 | 植入式广告的法律规制研究 | 2 |
| 法学 | 5 | 奢侈品转售价格维持的反垄断豁免 |
| 刘加良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法学家 | 2 | 民事诉讼调解模式研究 | 2 |
| 法律科学 | 3 | 民事诉讼调解社会化的根据、原则与限度 |
| 刘练军 |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3 | 比较法视野下的司法能动 | 2 |
| 法学 | 5 | 汤涛潜立宪思想之当代省思 |
| 刘敏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2 | 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之探讨 | 2 |
| 清华法学 | 3 | 论非讼法理在小额诉讼程序中的适用 |
| 刘艳红 | 东南大学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1 | 互易毒品行为定性“相对说”之提倡 | 2 |
| 法学家 | 3 | 刑罚轻缓、人权保障与《刑法修正案(八)》 |
| 刘迎霜 |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法学评论 | 1 | 论信托的本质 | 2 |
| 现代法学 | 3 |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
| 罗豪才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2 | 行政法的治理逻辑 | 2 |
| 中国社会科学 | 3 | 人权法的失衡与平衡 |
| 宁立标 | 贵州大学法学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食物权的正当性分析 | 2 |
| 法商研究 | 3 | 论食物权的司法保障 |
| 彭海青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现代法学 | 1 | 刑事裁判共识引论 | 2 |
| 法学评论 | 3 | 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推进之路 |
| 秦前红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4 | 房地产市场行政规制与政府权力的边界 | 2 |
| 现代法学 | 1 | 文本、目的和语境 |
| 桑本谦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中外法学 | 1 | “钓鱼执法”与“后钓鱼时代”的执法困境 | 2 |
| 法商研究 | 2 | 法理主题的经济学重述 |
| 苏青 |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律科学 | 3 | 法益理论的发展源流及其启示 | 2 |
| 法学评论 | 3 | 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与改造 |
| 隋彭生 |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商研究 | 2 | 论占有之本权 | 2 |
| 法学家 | 1 | 绝对法律关系初论 |
| 童之伟 | 华东政法大学 | 法学 | 1 |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内容构成 | 2 |
| 现代法学 | 1 | 信访体制在中国宪法框架中的合理定位 |
| 万毅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清华法学 | 2 | 解读“非法证据” | 2 |
| 现代法学 | 3 | 论“刑讯逼供”的解释与认定 |
| 汪习根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2 | 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机制创新 | 2 |
| 法律科学 | 3 | 论金融危机下发展权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
| 王洪亮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比较法研究 | 1 | 论水权许可的私法效力 | 2 |
| 法学研究 | 1 | 权利推定:实体与程序之间的构造 |
| 王立君 |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 政法论坛 | 3 | 能动与克制之间的功利追求 | 2 |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法学 | 6 |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产业政策法律化思考 |
| 王立民 | 华东政法大学 | 现代法学 | 1 | 论唐律的补充条款 | 2 |
| 比较法研究 | 3 | 中国城市中的租界法与华界法 |
| 王勇 | 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 | 法学评论 | 1 | 清末立宪运动的观念史演变背景及其内在逻辑 | 2 |
| 华东政法大学 | 现代法学 | 3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研析 |
| 魏建国 |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历史检视 | 2 |
| 法学评论 | 1 | 大陆法系方法论的科学主义误区与人文主义转向 |
| 向燕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比较法研究 | 1 | 刑事侦查中隐私权领域的界定 | 2 |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搜查与隐私权保护 |
| 谢晖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法学研究 | 2 | 民间法与裁判规范 | 2 |
| 现代法学 | 2 | 论刑事何解与民间规范 |
| 邢会强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法律科学 | 2 | 财政政策与财政法 | 2 |
| 法商研究 | 3 | 金融法的二元结构 |
| 徐昕 |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法院执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 | 2 |
| 政法论坛 | 3 | 2010年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 |
| 许楚敬 |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2 | WTO法中的“冲突规则” | 2 |
| 法学家 | 2 | 跨WTO体制的规则冲突及其解决路径 |
| 许德风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论担保物权在破产程序中的实现 | 2 |
| 法学研究 | 3 | 组织规则的本质与界限 |
| 杨彪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3 | 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方式的法理与实践 | 2 |
| 法商研究 | 3 | 论侵权责任法对产品损害预防体系的改造 |
| 尹飞 |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 法学家 | 2 | 代理:体系整合与概念梳理 | 2 |
| 法律科学 | 3 | 论隐名代理的构成与效力 |
| 袁林 | 西南政法大学 | 现代法学 | 1 | 超越主客观解释论:刑法解释标准研究 | 2 |
| 法学 | 5 | 公众认同与刑法解释范式的择向 |
| 袁治杰 |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院 | 清华法学 | 1 | 德国“留校任教授禁止”原则 | 2 |
| 比较法研究 | 2 | 磨坊主阿诺德案考论 |
| 曾令良 |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 法商研究 | 2 | 联合国在推动国际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 2 |
| 中国社会科学 | 2 | 中国国际法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
| 张春良 | 西南政法大学 | 中外法学 | 1 | 逻辑与艺几法意流转模式的现象学解 | 2 |
| 法商研究 | 1 | 涉外民事关系判定准则之优化 |
| 张千帆 | 北京大学法学院 | 中外法学 | 2 | 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 | 2 |
| 法学 | 1 | 中国宪政的路径与局限 |
| 章志远 | 苏州大学法学院 | 法商研究 | 2 | 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之研究 | 2 |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2 | 行政裁量基准的理论悖论及其消解 |
| 赵钢 | 武汉大学法学院 | 法学评论 | 2 | “能动司法”之正确理解与科学践行 | 2 |
| 中国法学 | 3 | 论民事司法权中的司法规则创制权 |
| 赵宏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论坛 | 2 | 作为客观价值的基本权利及其问题 | 2 |
| 法学家 | 2 | 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 |
| 周长军 | 山东大学法学院 | 中国法学 | 1 | 量刑治理的模式之争 | 2 |
| 法学家 | 3 | 公诉权滥用论 |
| 周赟 | 厦门大学法学院 | 政法论坛 | 1 | 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能动主义 | 2 |
| 中外法学 | 3 | “道成肉身”:论庭审过程中法律事实的生成 |
| 朱广新 | 中国法学杂志社 | 法商研究 | 1 | 我国民法拟制成年制度的反思与重建 | 2 |
| 法学 | 5 | 房屋征收补偿范围与标准的思考 |
| 左卫民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中外法学 | 2 | 迈向实践:反思当代中国刑事诉讼知识体系 | 2 |
| 中国法学 | 2 | 刑事诉讼制度变迁的实践阐释 |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