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汉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宣言书
发布日期:2021-07-12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刚刚在首都北京结束。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主题的高度,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伟大跨越具有彪炳千秋意义的“四个伟大成就”;向全球宣告“当代中国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之奥秘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行”;诠释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执政党“32字”的建党精神,科学回答了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坚强领导核心的时代之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动员令,向全球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将率领全体人民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的“九个必须坚持”。“七一”重要讲话立意高远、纵横百年、着眼未来,通篇贯穿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如何在经济落后东方大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成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自身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又希望保持民族独立性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展示了“中国之治”的魅力,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宣言书。其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诠释了当代百年中国“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成功跨越之奥秘。回顾中华民族180年浴血奋战史,中国共产党百年苦难辉煌史,新中国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70年发展史,她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前无古人所面临的巨大风险挑战史。从中国共产党诞生那一天起,她就作为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作为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核心领导力量,团结率领亿万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应对一次又一次的腥风血雨的围剿、屠杀,挑战“一穷二白”基础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应对帝国主义对新生政权的武装侵略,经济、科技、文化的重重封锁与军事威胁;改革开放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热战”“暗战”“乱战”险象环生;步入新时代,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新霸凌主义、极限制裁施压等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的新风险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次次“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梳理总结百年苦难辉煌史有三次大的“于危机开新局”:第一次“于危机开新局”。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与“变局”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遭受种种严重挫折的基础上,“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政权、建设”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领导亿万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生人民政权,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现代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之“新机”,开辟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之“新局”,产生了“二战”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鲜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次“于危机开新局”。面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150年来最低潮大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行改革开放,抢抓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兴起、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之“新机”,开创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之“新局”,产生了20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模式之新鲜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三次“于危机开新局”。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风云变幻、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各种风险挑战叠加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率领亿万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开创了强起来之“新局”,产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他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特别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他在诠释中国以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由追跑、并跑并正在向领跑跨越的奥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二、揭示了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坚定了新时代党始终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强调在“新的征程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特别指出,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谁、依靠谁”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宗旨。早在党的“一大”党纲,就把组织工人、农民和士兵,实行社会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大”则提出“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里面去”的主张;毛泽东同志在总结简单移植克隆苏俄“城市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模式造成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遭受挫折,革命根据地丢失惨痛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要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工农为主体的红色政权,指出这是无产阶级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领导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党的“七大”将“群众路线”写入党章,并概括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作为建国方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一再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正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动员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才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起了新中国,顺利完成了过渡时期的“三大改造”,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从而初步建成了国民经济体系、科技体系,型构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本制度,行政、审判、检察、军事、国防等重要制度,不仅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难题,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东方大国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而且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步入20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社会正呈现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江泽民同志谈到“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战胜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步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21世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最具标识性的伟大成果。“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新命题、新范畴,新观点、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构成了“习近平群众路线观”。这包括:(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观;(2)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观;(3)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观;(4)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观;(5)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的维稳和维权观;(6)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观;(7)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观;(8)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观;(9)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观;(10)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观;(11)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观;(12)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观;(13)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观;(14)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观;(15)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观;(16)提高互联网背景下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观,等等。这一系列新观点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体现了坚持党的先进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二是体现了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三是体现了坚持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四是体现了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五是体现了坚持为民亲民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统一。正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征程中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才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更为倚仗的全体人民。

三、解读了百年大党观察、把握、引领时代之所以能够破除“政权更迭历史周期律”、永葆青春而“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之密码。自《共产党宣言》传播开来的173年来,众多国家政治精英或以信仰马克思主义组建共产党,或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宣称自己是共产党,但历史犹如大浪淘沙一样使得这些政党纷纷淘汰出局,就连由伟大导师列宁同志亲手缔造的俄共(布)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仅仅存在了73年而未能逃出改弦更张的厄运,由此“苏东剧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严重挫折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新的百年大考之问。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乃至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哪个政党还能使之绽放理论、制度、实践的光彩?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早在抗日战争结束前同党外人士黄炎培先生探讨共产党执政后如何破解“政权更迭历史周期律”,在1948年中央九月工作会议中就系统思考建国方略、回答这一时代之问,政党现代化建设之问,人类文明模式新形态之问,毛泽东说“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有关新型国家权力运行是模仿资产阶级议会制还是创建新的制度,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是资产阶级议会制”。正是因为党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成为破除中国两千多年“政权更迭历史周期律”的迷阵,在抵御西化、分化、异化西方图谋的大背景下,汲取“苏东国家”共产党执政垮台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赓续红色血脉、永葆青春的“秘钥”在于——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践行执政兴国的基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在新征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再一方面,将党和人民在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根本大法,建立国家监察制度,颁行《监察法》,修订《刑事诉讼法》“两院”《组织法》,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反外国制裁法》,修订《国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履行公权力的人员实行全覆盖监督,把公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办成了党想了多少年未能办成的大事。这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制度、实践的新途径,开创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的新境界,而且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东升西降”的大背景下,日益步入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立场,为大多数国家生存和发展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与此同时,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性制度安排建设取得重大成效,这包括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从而释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者系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汉明)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