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数据保护的王牌法则
发布日期:2021-07-08 来源:《民主与法制》社融媒体 作者:高艳东

在信息时代,数据的价值陡然提升。得数据者得天下,数据正在变成国家的战略资源。

继7月4日,国家国信办突然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后,国家网信办再次发布官方消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审查。这些企业都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掌握了海量中国用户的数据,二是近一个月在美国上市,三是被审查的依据之一是《国家安全法》。相关新闻链接:“滴滴出行”“BOSS直聘”等多家互联网企业接受网络安全审查,数据安全关乎国家安全

微信图片_20210708100325.jpg微信图片_20210708100331.jpg

图片来源:中国网信网

事实真相有待进一步调查,但这些事件无疑是宣告:数据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数据不仅是个人信息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私权保护层面讨论数据安全问题。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资产是数据,而数据的主要来源是用户的个人信息及消费记录。传统观点认为,数据保护的核心是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主要是一种私权保护。此前,携程因泄露个人信息导致乘客被骗12万元,在类似事件中,公众主要关心的是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因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会被骚扰、被诈骗甚至丧失生命(如徐玉玉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后遭遇电信诈骗导致其猝死)。

微信图片_20210708100320.jpg

图片来源:央视网

无论是徐玉玉案,还是携程赔偿案,保护个人信息的权利基础都是私权。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但保护的对象是个人信息自决权,该条规定在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即是明证。即便个人信息大规模泄露会涉及公共利益,也只是因为“人多即公共利益”。换言之,滴滴事件之前,我们很少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去考虑个人信息保护以及数据安全问题。

在信息时代,数据的价值陡然提升。得数据者得天下,数据正在变成国家的战略资源。从生产的角度看,数据正在成为产业链的顶端资源,在工业社会,资本控制着产业链,因而华尔街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而在信息社会,数据掌握着经济命脉,硅谷的谷歌、脸书等互联网巨头控制着全球的话语权。从战略角度看,数据正在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禁止华为参与其本国的5G建设,根本原因就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担心华为收集美国等国家的数据。

数据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生产、交通和军事,还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例如,Facebook 已经可以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政治画像,干涉总统选举。以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焦点,主要是领土、石油等实物,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核心主要是数据。数据就是信息时代的核武器,谁掌握了更多数据,谁就有了更大发言权和战略主动性。

从国家安全角度审视数据保护,正在成为大国的战略选择。中国亦然,今年6月10日,我国出台了《数据安全法》,将数据安全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该法第24条规定:“国家建立数据安全审查制度,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进行国家安全审查。”这是数据保护的历史转折点。未来的数据保护需要实现“双重安全”——用户隐私+国家安全,前者以“用户同意”为原则,后者以“国家审查”为条件。

微信图片_20210708100313.jpg

未来,数据保护的出发点是国家安全,而不只是个人信息的私权保护。例如,一个平台收集的生物识别信息、行踪轨迹,即使所有用户都同意跨境流动,符合“告知-同意”原则,平台也不能随意跨境流动,因为这些个人信息影响着国家安全。如果境外机构知道了一个核物理科学家的行踪轨迹,就可以推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位置,甚至可以定点清除顶级科研人员。例如,2020年11月27日,伊朗核弹之父莫森·法赫里扎德被暗杀,而据英国《卫报》统计,这是过去10年间,第5名被暗杀的伊朗核武器专家。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加持的斩首行动有扩大趋势,简单的人脸识别信息、行踪轨迹,都可以成为境外机构阻碍我国技术发展的工具。

数据保护无小事。在数据主权问题上,我国不能沦为数据强国的殖民地,更要防止数据霸权主义。中国有巨大的人口优势,网民基数庞大,数字产业活跃,在数据话语权上有先天优势。数字经济是全新的产业形态,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学习探索阶段,管理制度也是边发展边完善,国家安全更是新命题。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在数据产业领域国家竞争已经白热化,在此关口,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强化数据保护意识,是我们亟需补上的一课。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无需过度解读“BOSS直聘”事件,中国互联网企业都为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整改也是敦促其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利国利民的产业动力。风物长宜放眼量,发展与安全应当是相辅相成,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没有发展的安全才是最大的风险,一旦中国互联网企业式微,我国用户的数据将被美国互联网巨头掌握,中国将沦为美国的数据殖民地,这才是最大的数据安全风险。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问题总体上仍是人民内部矛盾,多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面对公众“爱之深责之切”的批评,“积极整改、共创未来”才是上策。相信此次事件之后,互联网企业可以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做好全面数据保护工作,为我国的网络强国战略贡献时代力量。

(作者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艳东)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