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度成熟定型是党的一项重大任务
发布日期:2020-05-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陈曙光

制度是治国之重器,良制是善治之前提。制度成熟定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制度建设,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根本要求,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不容有丝毫懈怠。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1.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

  制度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制度兴则国家兴,制度强则国家强,制度稳则国家稳。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所以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所以能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国家治理,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义中国要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不仅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还要实现制度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竞争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感召力和制度优越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它是从5000多年接续的中华文明中来,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中来,从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苦创立和艰辛探索中来,我们要倍加珍惜。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塑造了辉煌的古代中国。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无数仁人志士提出各式各样救国方略和制度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之外的各派政治力量都未能担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都未能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中国依然处于乱世之中。

  大浪淘沙,历史呼唤真正合格的使命担当者。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执政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创立、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这是历史的结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个新制度,也是个好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个新事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我们要有高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好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奇迹。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正确制度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契合中国国情的最优选择。中国是一个国情极为独特的国家,960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国土面积,14亿多人口的超大人口规模,5000多年的超长历史纵深,未曾断裂的文化血脉,坎坷多舛的独特历史命运,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过去40多年来,我们的制度建设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是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路,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能够引领中国走向未来的先进制度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这个制度的伟大创造性在于:其一,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来看,这个制度为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社会主义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马克思、恩格斯只有原则性设想,列宁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列宁时期一些好的理念、好的做法,并没有发展为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此后,苏联在制度建设上有一些经验,也犯下了严重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制度建设的具体实际成功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伟大成果。其二,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史上来看,这个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形态、当代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当代中国形态。其三,从人类社会制度演进史来看,这个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其四,从社会制度的构成来看,这个制度是一个“成套设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由13个方面制度构成,体现了严密完整、系统集成的制度优势。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比较优势和巨大优越性的伟大制度创造。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其改弦易张。改什么、不改什么,我们有定力;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比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等。

  第二,急需必备的制度抓紧出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推进监督制度改革,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再比如,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第三,成熟的经验做法及时制度化、法制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成熟做法和改革成果,对成熟的改革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提升,并用制度、法律、法规等形式固定下来,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比如,我们党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为一项根本制度,等等。

  第四,制度的层级位阶适时调整优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也在深化,越来越接近实践本身的要求和制度本身的逻辑。比如,《决定》首次根据制度的重要性和地位,明确区分不同制度的层级和位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制度明确区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首次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个重大概念,并且明确其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等等。

  5.制度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已明确,关键在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制度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越来越清晰。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经过近八年的持续努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描绘了制度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总体目标。这个总体目标,对标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战略安排,进一步明确:到建党100周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是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安排,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时间表和路线图的统一。这些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展开,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落实。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久久为功,善做善成,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绘就在中华大地上,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写出新的中国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作者:陈曙光,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