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课外生活
发布日期:2011-04-18 来源:互联网  作者:江 平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一书不仅忠实地记录了江平八十年的沉浮与枯荣,也涉及了其亲历的众多历史事件;不仅是江平治学历程的全记录,更是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此书获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和深圳报业集团举办的2010年度十大好书榜首,让读者充满期待。

  江平先生的八十年,不仅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更锻造出一种只向真理低头、绝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为飨读者,本报经江平先生允准,特开辟《口述自传》栏目,将江平先生口述、陈夏红整理的《沉浮与枯荣》一书的精彩片段奉献给读者,透过江平的法学人生,我们亦能够窥见中国当代法学的“沉浮与枯荣”。敬请关注。

  □江平/口述

多彩的课外生活  


  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江平和阿根廷青年举杯

  我们在苏联每个月的生活费是500卢布。扣掉一些费用,最后发下来也还有四百八十多卢布。对我们来说,这足够用了。每个月吃饭方面,花大概三百卢布就能吃得很好,当然也不是说吃得有多高级,那时候没什么太高级的东西吃。那么每个月稍微节省点,还能剩下两百多卢布的零花钱,用来买书等。

  留学期间,我们多少可以看到苏联人的家庭情况。每个家庭情况并不一样,有的人好一些,有的人差一些,有的人还得节衣缩食,甚至节省到吃饭就是几片面包,抹点最粗糙的黄油,或者撒点盐,也就当作一顿饭了。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但苏联人还是很注重文化生活,甚至可以说,苏联人的文化生活还是很丰富多彩的。那时候的苏联,还是一个很注重社会福利的国家,交通费用很低,公共福利很好。去芭蕾舞剧场看一场芭蕾舞,或者看一场歌剧,都是很便宜的,花不了几个卢布。这样的话,无论是我们这些留学生还是苏联人,都还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得这些高雅艺术的熏陶。

  我在苏联时,有位来自捷克的同学,我俩关系很好。这位捷克同学很喜欢音乐。他家的经济情况很好,他父亲好像是捷克共产党里一个中上层的干部。有一次他买了两张挪威交响乐《皮尔·金特》的演出票,请我一起去看。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音乐会。《皮尔·金特》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诗剧,由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于1874年完成配乐。该作品取材于挪威民间故事,据说只有格里格有能力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剧作中的表情和场景。尤其是该剧第一组曲第一乐章《清晨》,完全是用音乐来展现晨曦中挪威的森林里生机盎然的景象。听音乐会之前,我那捷克同学跟我讲了基本剧情,然后让我欣赏音乐里面所表现的田园风光等,我印象很深。

  自那以后,我自己也去欣赏过几次演出,看过歌剧、芭蕾舞等。现在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些很好的文化修养和熏陶。我现在对音乐的这点爱好,实际上就是从苏联留学时培养的。这对我的人生,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18、19世纪是俄罗斯文艺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文学还是音乐,无论是美术还是其他艺术,都在那个时代到达了一个巅峰。我记得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欧洲最顶级的美术作品。莫斯科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也很好,收藏作品近十四万件,12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俄国美术名作都被收藏。

  大约是在1955年,苏联政府要把“二战”期间从德国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掠夺的大量欧洲名画返还给东德,返还以前,在莫斯科举行了展览。当时将德累斯顿称为世界四大画廊之一(其他三个是: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那次的展览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有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叫《西斯廷圣母像》,是世界名画,画家笔下的圣母,显示了母爱的慈祥温柔,手中抱着初生的耶稣,上面两个小天使神情可爱,下边两个使者和众生的仰慕之情栩栩如生,使人望而难以离去。欧洲的古典音乐之美,古典绘画和雕刻之细腻、真实,使我受益终生。

  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

  在莫斯科大学的时候,还有一段经历值得一提,那就是以非正式团员身份,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代表中国青年去华沙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全名,叫做“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这个联欢节创立于冷战开始后,1947年召开第一届,1949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第二届,1951年在民主德国首都柏林召开第三届,1953年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第四届。这个联欢节本身,象征着冷战中社会主义阵营内民主青年的大团结,在当时来说,是全世界各国青年艺术展示的重要平台。

  1955年7月31日,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当时率中国代表团来波兰参加人民波兰成立十周年纪念闭幕典礼的贺龙元帅,也出席了这次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开幕式。中国国内派出了有730人参加的庞大代表团。

  在这个代表团之外,当时还给了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11个名额。但这11个名额都是非正式团员。由于我当时学习成绩比较好,就有幸跻身这个代表团中了。我跟宋健认识,就是在这个代表团中。中国青年代表团的团长是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毅,副团长是区棠亮,秘书长是吴学谦。当时这个青年联欢节影响很大,不光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代表团,西非、朝鲜等国家也派出了代表团,甚至包括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进步青年赶来参加。

  据统计,参加这次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一共有113个国家,这个覆盖面还是相当广的。联欢活动的很重要一部分内容是各种比赛。参赛前,贺龙元帅做了动员报告,特别强调赛场上的精神,说我们“宁可输球,不可输人”。遗憾的是,由于没有获得过第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始终没有奏响过。中国代表团的表现,整体来说还不错,获得了2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3个第四名、4个第五名。

  现在能想起来的,像时任中央交响乐团指挥的韩中杰,就率中央交响乐团参加了本届联欢节,成为新中国首次登上国际音乐舞台的交响乐队;后来成为中国北派笛子大师的赵铁锤,就在该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之民间乐器四重奏比赛中获得二等奖、笛子独奏获三等奖。戴爱莲取材敦煌壁画并借鉴京剧中的长绸舞而创作的双人舞《飞天》也获得了奖项。雕塑家刘焕章1955年创作的《采茶姑娘》,也参加了本届联欢节美展。

  我那时候很喜欢摄影,省吃俭用,买了一台苏联产的ZORKI相机。于是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拍了好多照片。我拍过华沙街头作为战争见证保留轰炸过的房子,也拍了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许多联欢活动。那时候原料还是很便宜,买点相纸、显影液,自己做个暗房就可以冲洗了。回来后我把这些照片做了一本画册,陈汉章还给这本画册题写了名字,“华沙十五天”。

本站系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学术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权利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